陈春鸣 画
保监会连出重拳整顿网络互助平台,再次提醒风险:误导消费、易发金融风险……
同样是遇到爱女大病,罗尔“卖文”获打赏激发社会强烈反弹,朱先生卖期房筹钱治病,表示不愿意轻易麻烦别人。随着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和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利用网络互助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互助模式——网络互助平台。网络互助平台究竟是什么?动辄能筹集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网络平台由谁监管?
金羊网记者 程行欢
怎样监管
已有超120家有关平台
“10元加入,最高得50万互助保障;预存9元,最高可得30万元保障。”近日,网络互助平台“凑钱”治病的新互助模式火了起来。截至2016年11月,有22家投资机构进入网络互助领域,网络互助平台超120家,总注册会员超过1000万人。
会员缴纳如此低廉的费用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如此有吸引力的网络互助平台到底是什么?
对于网络互助平台性质的确认,首先,要分清它与互助保险的区别。具体来说,互助保险是一种保险业态,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国内刚刚起步。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开展相互保险社试点并进行工商登记注册。随后,首批相互保险牌照终于下发,保监会审议通过三家相互保险社的筹建申请,这三家分别是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和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这三家企业都达到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如“有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运营资金”、“有不低于500个初始会员”等。
互助平台却不是互助保险。网络互助平台一般兼具保险和众筹的某些模式,入会会员缴纳非常低廉的入会费用,往往只有十几元甚至是几元钱,一旦有成员生大病或者遭受意外,就会得到平台筹集的资金的帮助。
对于收入低、无力购买商业重疾险产品的消费者来说,这一模式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有平台停运或申请牌照
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很多网络互助平台打着“门槛低、保障高,专业保险团队+精算师+技术支撑”、“19元投入30万保障”的口号,已经明显产生了误导,很多消费者以为是保险产品。“互助保险有牌照管制、有监管部门监管、有偿付能力要求,而互助平台作为新生事物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
早在2015年,保监会就曾两次对“虚假相互保险公司”和“互助计划”进行风险提示称,在一般网络互助平台不具备保险经营与保险中介经营资质、缺乏政府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演变成非法集资。
今年10月28日,保监会又在其官网发出《关于“互助计划”等类保险活动的风险提示》,强调部分“互助计划”借助保险名义进行宣传,造成了消费者将其与保险产品混淆的情况,警惕以相互保险名义骗取钱款。
11月3日,保监会再度发声,在《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网络互助平台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中,点名约谈“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保监会方面再度强调,民间的互助共济行为一直存在,对于救助社会困难群体、发挥公益慈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但网络互助保障存在风险:误导消费,承诺保障无法兑现,涉嫌非法经营保险;风控措施不完善,容易诱发金融风险;涉嫌预先收取费用,积累用户资金。
这一轮整顿的结果是水滴互助进行了宣传整顿,去掉了1000万元承诺保证金;17互助重点提示网络互助不是保险;比邻互助宣布由预付费改为后付费等。
11月15日,蒲公英互助平台发布通知,决定对平台进行整体升级和服务暂停。对于暂停服务的原因,蒲公英互助称:“由于网络互助近年刚刚兴起,相关法律规定尚不明确,在行业规范上也存在一定滞后性。近期监管单位在一次公开表态中,对网络互助平台提出明确的风险防范要求和经营资质要求。”在平台升级期间,蒲公英互助表示,将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相互保险或公益牌照。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之前,已有大象同舟会、车点点互助、未来互助、AABang互助等多家平台停止运营。据悉,目前也已有数十家组织正在保监会申请相互保险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