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资料图) 新华社发
教育部证实2017年春季中小学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新修改
10日上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均改为“十四年抗战”。教育部已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
今年春季起落实到教材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昨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证实了其真实性,今后中小学生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工作人员表示,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为贯彻去年10月国务院相关领导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批示。两个月前,教育部已要求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落实该概念,目前已经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将全面落实。
目前,在教材中普遍出现的“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而“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则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14年抗战。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三省开始了局部的、自发的抗日活动。”广州市教研室历史科长何琼介绍说,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史学界一直在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其实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赞成‘十四年抗战’的说法,‘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自发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九一八’事变后我们有东北抗日联军抵抗侵略者。而在‘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抗日活动,共产党和国民党也团结起来,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抵抗日本侵略。”
“十四年抗战”更客观、准确
“我认为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何琼认为,十四年抗战的普及,也是对逝去的抗日英雄的认可:“在‘七七’事变以前,那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的战士和百姓,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例如,杨靖宇烈士早在1932年就受党中央的委托前往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对抗日本侵略者,他参加抗战的时间远远早于“七七”事变。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也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据他介绍,作为侵略国,日本在描述侵华战争时,就是将“九一八”事变作为时间起点的。
“我认为这次更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这十四年的历史作为整个抗战整体来认识,让学生意识到抗战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广东实验中学历史老师刘朝晖表示,“也有利于促进我们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普通大众来讲,都能够让大家更好地去了解这段历史,达成共识。抗战的血与泪,需要被我们铭记。”
解读
“十四年抗战”提法与“八年抗战”不矛盾
事实上,以“十四年抗战”取代“八年抗战”,早已有迹可寻。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上,一系列数字意味深长:仪式现场有14个方阵,以及140面彩旗方阵等;仪式上,鸣响了14声礼炮,现场放飞14000只气球,抗战纪念馆南面广场上国旗杆高14米、象征14年抗战历程。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曾有文章解释为什么会有“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两种说法:这两个提法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