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郑会蓉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通讯员 张丹娜
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多少有些强迫行为:比如有的人会担心门没锁一而三再而三返回查看;有的人一紧张就不自觉拔头发,直到头发越来越少;还有的人洗澡总觉没洗干净,会洗两三个小时才出来……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郑会蓉指出:类似的行为都是强迫症的症状,而此病难诊断易复发,会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若能及早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才能减轻症状,减少复发。
●现状:
表现多种多样而难诊断
对于抑郁症,人们多少有所了解,但对强迫症却知之甚少。往往以为其某些行为表现仅仅是一种“怪癖”,而不认为是一种疾病。郑会蓉介绍,强迫症发病早、病程长,终身患病率为0.8%-3.0%。强迫症的基本表现为持续的强迫思维和反复的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头脑中反复出现的闯入性的想法、怀疑、表象或冲动。强迫行为是重复的行为或者心理活动,继发于强迫思维,受其驱使而实施。目前医学界已经不再将强迫症列入焦虑谱系范畴,而是单列为独立诊断类别的强迫症及相关障碍。除了强迫症外,还包括五类强迫相关障碍:皮肤抠抓障碍、躯体变形障碍、拔毛发障碍、囤积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强迫及相关障碍。
强迫症的症状复杂多变,不易被识别。有很多强迫症病人在第一次就诊前,病史可能长达7年及以上,期间病情波动演化,也使得临床丧失了最初的典型特征,导致难确诊。有一个19岁的男生A,从10岁读小学三年级时起病,原来成绩全班第一,最早症状是看见一样东西就会不断联想,完全走神,上课根本无法听课,初中后症状越来越严重,父母却只认为是他“想多了!想少一点就可以”,但A根本无法让思维停下来。“他本人非常痛苦,因为他想停止但是无法停下来,甚至询问医生是否能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郑会蓉说。
●甄别:重复与纠缠是关键
郑会蓉指出,要判断是否患上强迫症,必须知道其两个核心特征:重复与纠缠。所谓重复,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做一件事,而达成的效果与付出远远不成比例,如长时间洗手、擦拭家具或者检查门锁;所谓纠缠,是指同一个想法或者念头在脑子里不断出现,一遍一遍地回忆社交活动中每一个琐碎的细节、压抑自己可能出现的“暴力、性侵害”等各种冲动等。重复和纠缠最终造成患者强烈的痛苦心理或生活及工作能力的损害。
比如有个19岁的学生应对焦虑和压力的反应就是感觉痒,不自觉地不断抓痒,近一两年发展到身上的皮肤都被抓得破损流血但还是无法停止,最早在皮肤科求治,用了一些止痒和激素类药物,最后转到心理科,才被诊断出是患了皮肤抠抓障碍。另一位患者每天会不停反复看手机,有时看了又看一个小时也出不了门,他自己说知道没必要但就是会20次、30次重复去做这个事,因此也影响了人际交往。
普通人性格严谨要求高,反复检查重复清洗的并不少见,但通常这种动力定型是节省精力和提高效率的行为方式。而强迫症则“费时性”突出,每天为此付出的时间至少1小时甚至更多。这些行为明显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效率,及带来社交功能的损害,到了连自己也无法容忍耐受的程度。
●治疗:主要方法有四种
据介绍,目前,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药物治疗:强迫症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通过相应的药物可调整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谷氨酸能等神经递质的平衡;
心理治疗: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同盟,通过心理治疗技术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
物理治疗: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选择性采用物理治疗,包括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迷走神经刺激、改良电抽搐等。深部脑刺激这种神经外科干预手段对病情严重,慢性难治的强迫症患者有显效,但也有潜在的不良反应。使用时需注意权衡治疗风险与获益;
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症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或者其联合治疗;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如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症状特征、既往病史、心理社会因素等,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她指出,强迫症的治疗效果呈现比较慢,需要患者及家人耐心配合。建议强迫症患者服药至少3个月以上。另外,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患者,治疗方法也因人而异。儿童、青少年患者症状较轻的首选心理治疗,病情严重的,须配合药物治疗;成年人一般采用药物合并心理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对慢性难治性的病人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