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 特派北京记者 林桂炎 摄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
金羊网特派北京记者 董柳
在养老越来越成为社会性问题时,怎样的养老方式才最适合中国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也是适应中国文化传统的养老方式,但当前的关键是要立足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同时解决好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医疗保健等基础配套设施问题。
人口老龄化贯穿21世纪
羊城晚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了,您是否了解具体情况?
郑功成:在2016年5月至7月,我们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全国老龄办、民政部、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国家发改委,并赴北京、宁夏、吉林等地调研,得出的一个基本认识是“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
截至2015年底,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其中65周岁以上老年人1.44亿,占总人口的10.5%。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届时占比将达到34.9%。
羊城晚报:那么养老服务跟上了吗?
郑功成:当前,我国的养老事业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养老服务总量供给不足,再一个是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良。“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床位在五年间从300多万张增加到了600多万张,但这种快速发展因没有立足社区,致使很多机构存在养老院床位空置的现象,空置率在40%以上。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怎么尊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问题,包括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应当首先对当地老年人的需求做深入调查,并以老年人的意愿作为决策依据,但遗憾的是这方面几乎完全被忽略。
从机构养老转向居家养老
羊城晚报:但许多人认为,养老是国家的事,应该由国家“包办”,在这种观念下,居家养老能被广泛接受吗?
郑功成:这是个误解。居家养老是遵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角度来说的,老人们的意愿肯定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这也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根据调研,95%以上的老人愿意选择在家里养老。
羊城晚报:所以未来的重点应该是放在居家养老上?
郑功成:这当然应当成为基本的政策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居家养老不是政府不负责任,而是政府要努力帮助老年人在家里养老。这与“十二五”期间的政策取向——建立大量的养老院——有所不同。
羊城晚报:您刚提到的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一回事吗?
郑功成:必须要澄清的是,养老只有居家养老或者机构养老两种方式,如果是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机构,这是机构养老;如果立足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则是居家养老,即使是社区建有托老所,老人也只是白天到托老所,晚上仍然回到自己家中,仍然是居家养老。因此,我们不赞成社区养老一说。更准确的说法是:立足社区发展养老服务业,立足社区主要是面向居家老人,但不排除机构养老。
医疗保健服务要同步跟上
羊城晚报:由重机构养老转到重居家养老,这一转变目前是否具备条件?
郑功成:“十三五”规划已开始有这种转变。但居家养老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将养老机构引向社区,而且要尽可能改造老年人的住所如无障碍住宅等,当前还要注重建设并完善社区老年人的活动、保健、医疗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
羊城晚报:发展居家养老,政府当下需要做哪些事情?
郑功成:居家养老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一定要有相应的公共投入,包括财政专项拨款、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等,目前,政府投入不足是事实,投入的结构也还不良,往往只是简单地补贴床位,而不是向社区倾斜,因此,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并需要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另外,政府的资源一定要能够撬动市场资源与社会慈善资源,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满足老年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
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养老更有质量的一个必然方向,但现在不要把它异化成在医院里办养老院、在养老院里办医院。不管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医疗服务都应该同步跟上。我还想说的是,在发展养老服务业时,一定要注意,亲情比专业更重要。离开了这个根本,其他的都是舍本逐末。这也是为何要强调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本意所在——尽可能地减少空巢家庭,尽可能地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老年人与亲人们居住在一起。对于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当然应当视其失能状况由养老机构照料,这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