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贡院故事多 你知道古代举人是怎样考的吗?
金羊网 2017-04-08 08:36:51

《登科报喜》(清朝外销画通草画)

《登科报喜》(清朝外销画通草画)

广东贡院中宽阔的甬道,两侧是号舍

广东贡院中宽阔的甬道,两侧是号舍

□黄国声

壹 广东贡院考生号舍一万一千余间

清代的广东贡院,规模宏大,因经两次鸦片战争等战火摧残,此后多次维修扩建,到清同治年间,已扩大到拥有考生号舍一万一千余间,全院南北深约近四百米,东西阔约二百米的大范围,大致包括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东半部、原广东省博物馆以及广东实验中学。如此场地宏阔,确可称为清代全国四大考场之一。

广东贡院四周环建有围墙。围墙是内外两重的,外墙高一丈五尺,内墙高一丈,两墙之间成为夹道,可供官员巡查,防止内外勾结舞弊。墙外还挖了沟渠,以防水淹。

广东贡院现在仅存的遗迹是明远楼,它是座幸运楼,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全院几成瓦砾,唯此楼岿然独存。此后虽历尽沧桑,仍丝毫无损,不能不说是太幸运了。

贰 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各一名主持考试

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清朝规定三年考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之人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广东贡院是乡试的考场,三年一次的考试过后,这里就很少有人涉足,任其闲置。所以每次开考之前,便要大肆维修房室、号舍、围墙,剪除杂草,疏浚沟渠等等。接下来便是整修专供主考官居住的皇华馆(在今中山四路东华里南口东侧,就在广东贡院后面)以及筹备迎接主考官事宜。

乡试由朝廷派出正副主考各一人,到省城主持考试。那时的考试程序非常严格,广东两主考到达后,便径行入住皇华馆,不与外人来往。因为主考是奉皇帝钦命而来,代表他来考取士子,所以礼节分外隆重,防范措施十分严格。按理说应该省中大小官员都要前往恭迎的,可是情况反而显得冷冷清清。原来为保持考试不受干扰,防止请托弊端,按例不许地方官员与主考见面,他们只能各自将名帖差人送呈主考,算是表示迎接之意。

从此直到开考前三天,地方大小负责官员,上至两广总督,下至南海、番禺两县知县,才齐集到巡抚衙门。此时,作为乡试的监临官,即代表省方监管所有考试事宜的广东巡抚才差人迎请主考到来,与大家相见。

届时,在巡抚衙门大堂上正面设立四个座席,两主考居中就座,然后总督坐左边,巡抚坐右边。下面各官以四排分坐。在上了三道茶,稍事寒暄后,就全体齐向东北方京城方向行三跪九叩礼,表示向皇上谢恩。然后同考官、内外帘官等人员开始进入贡院。最后是两主考乘坐八人抬的明轿——没有轿顶及四周围遮蔽物的轿子奉迎入院,入住贡院最后面聚奎堂两旁的主考房,同考官则分住东西两边的考官房,接着送巡抚进住监临房。

除两主考外,在广东省方面,当局要在省内抽调一批有进士或举人身份的官员作为同考官,协助主考阅卷。按规定广东共可任命十三人。这十三人要经广东巡抚出题考选,考的内容是文一篇和诗一首,经考试合格后才能成为同考官。

广东贡院全部略图

广东贡院全部略图

叁 录取率比今天的高考低得多

到了开试时间,在贡院龙门外分成左中右三路人员,负责对考生点名入场。由于考生过多,一直要点至晚上才能点完。进场后,考生共要考三场,三场合格才有中选希望。

试卷先由十三位同考官各自初阅,认为合格、拟予录取的,就写上评语,推荐给主考审阅作最终决定。主考将卷子批上评语,说明录取理由,并定出名次。同治年间,广东乡试考生可达万人,但朝廷规定各省各有录取限额,广东可取录一百一十名。按这比例,那比今天的高考还要难得多。

所有考务官员进入房舍后即不外出,寝食均在其中。由贡院西边的厨房负责供应膳食,分送院中内外帘各官员。他们要住到考试完毕,才可离开,而主考则离院回到皇华馆居住,等待发榜。

贡院的戒慎堂后有一道横贯东西的屏障,将贡院后半部分隔为南北两区,使两区隔绝,但中间设有一门,用帘分隔。故北边称为内帘,为监临官及收卷、登录人员办公区。南边的为外帘,是其他为试务人员办事的区域。内外帘人员不得互相进出,遇有公事或通知,双方只能在门帘处互相交接,不能越门半步。考生每场完卷后,要到致公堂交卷,然后出场。

肆 开考后突然发现考场的围墙有个大缺口

同治十二年的广东乡试,发生两件意外事情。其一是开考前两日的下午,下了场大雨,从头门到龙门一片水漫成河,水深至一尺多,而至公堂前也有一丈多地方受浸。如此情景,试务人员固然无法办事,更大的问题是到时许多考生如何进场。众官商议,水浸至此,一时恐难退去,只有搭个便桥来解决。但细算起来,搭桥要用三百两银子,而且需时较长,目下只剩一天时间,恐赶不及,商量来商量去,找不到善法。最后有人提出,不如用人力把水挑走,较为可行。于是即时雇了百多个人,连夜用桶把积水挑走,直至天明方才弄得利索,才保开考日无涉水之窘。

开考后,大批官员包括布政使等高官都要轮流值班,带上差役昼夜巡察,并沿两墙之间的夹道往返巡逻,以防内外通气,从内传出题目,供外面的枪手作成文章,递回号舍作弊。因为如果出事,不单要担重责,还会闹出很大风波,所以巡逻极严,不敢懈怠。

不料,有次巡到西北角荒僻处,那里荒无人迹,却发现围墙出了个大缺口,附近杂草丛生,高可及人。怀疑会有飞题出外的可能。作为监临官的广东巡抚闻知大怒,立刻将该处两个巡查的小委员撤职。尚幸该处似是以前塌陷的,并非现时新挖断口,不似借此作弊。于是赶忙叫人搭起遮篷,加派专人坐守。

放榜日期在一个月之后,为什么要等这么久呢。原因是考规很严,所有考生的试卷都不能直接送给考官评阅,以防考生以书法、字体或其他预约的用字方式作为暗号,预通考官,徇私录取。

防范之法是将所有考卷由誊录员用硃笔将文章照抄一遍,成为所谓硃卷,即以硃卷交给考官评阅。但由于考生众多,这一程序需要时日。而被录取的硃卷,其后还要由对读官调出墨卷(即原考卷),带领一班对读生将两卷对读,以验明有无抄错及遗漏。故自开考至此,费时一月,就不足为奇了。

发榜日期,则由监临官的广东巡抚亲自到贡院与主考官商定,在聚奎堂将墨卷取出,按举人名次逐一填榜。填写好后,次日挂榜,即将榜悬于贡院西侧之龙虎墙上公示。

清末广东贡院的号舍

清末广东贡院的号舍

伍 戴鸿慈:从乡试的解元到军机大臣

同治十二年广东乡试,有件事值得一说。这年考试中的一名举人,后来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这人就是南海考生戴鸿慈。他后来再考中进士,从此仕途顺畅。三十年后官至礼部、法部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

戴鸿慈是南海县九江绿涌乡(又称村尾村)人。戴姓在这里是小族,只有百多人。他家四代前已移居佛山,其父戴其芬在佛山经营京苏杂货店为生。所生三个儿子,鸿慈中了举人,鸿恩、鸿惠均是秀才。戴鸿慈当时年仅18岁,刚刚考取了拔贡一等第一名,又过来参加乡试,还考得第一名举人,这第一名又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一门三秀,成为美谈(鸿恩、鸿惠后来也中了举人)。

在阅卷期间,戴的考卷引起大家注意。作为监临官的广东巡抚就与下属谈起,说是发现此次有一好文章,作者为戴鸿慈,但现在还不敢说他必会考中,最终要看同考官及主考如何评定了。

到了发榜,果然高中。其后各官员怀着好奇心去看他的考卷,认为文章确属上乘。因为考试共有三场,有些人某一场考得好而另外场次发挥不佳。戴却三场都稳定发挥。二三场试卷均畅茂通达,真力弥满,一看即知为积学之士。大家认为他凭实力得居榜首,当之无愧。

据当时参与试务的南海县知县杜凤治描述,戴鸿慈文章固然顾视清高、气度深稳,另外人又品貌俊伟秀丽,因此深得广东巡抚和广东学政喜爱。大家一致认为他年少好学而有才,将来必大有成就云云。可见他们的眼光是不错的。

戴鸿慈这年虽只有18岁,却显得沉稳老成。考后照例举行鹿鸣宴,招待新科举人,省中高层官员均参加。鸿慈到席后即安坐一边,不妄行一步。当时观者如堵,布政使以下官员都来与他接谈道喜。

戴后来成了中央要员,曾被清廷派为考察各国政治大臣,出访英、美、法、德等十几国。他留心考察各国政治得失,又努力搜罗外国政治书籍,带回国内,命人翻译成《列国政要》一书,以供君主立宪参考。

陆 主考官是个优差

最后说说主考官。两位主考在试事完毕后,便可自由活动,各处拜客应酬,一段日子后,才启程回京复命,回任原职。他们离粤时,广东方面照例要以最高官员名义送给两主考每人程仪(旅费)一千两银子。这钱当然不是高官自掏腰包,而是由广州府属下各县分摊凑成。另外南海、番禺两县因是广东首县,又各送二百两银子及土产等。

广东是富省,所送程仪自较别省为高,京官收入较少,油水不多,但一趟主考下来,收入可观,所以被认为是个优差。倘若三年后有幸再被派到别的省份当主考,又是一大笔收入了。

主考离开广州,例应远送至三水县境为止。其所经过的三水、清远两县均要备办酒席款待,并负担他们在县境时的各项费用。之后,就没有广东的事了。

编辑:邬嘉宏

上一篇中超又迎来羊城德比谁赢面更大? 中场对决将定成败
下一篇“结石宝宝”父亲“敲诈勒索”案再审改判:无罪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