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进行农疗项目,让残疾人进行园艺治疗。 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摄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邓毅富 李应华 朱清海 谢源源 方阳麟
广州各区工疗站和公益机构开发创新服务,精神或智力残疾人卖凉茶、开淘宝店、经营小卖部等,演绎“创收”传奇
“太阳扶着她月亮抱着她,春风雨露吻着她……她将一片芳心一腔爱意送给千万百姓家……”在悠扬的乐曲声中,10个街坊手持雨伞翩翩起舞。在大约100平方米、整洁的排练场中,既没人监督,也没有“老师”现场指挥,但他们动作整齐划一,神情专注,领头的是精神残疾人阿文(化名)——10月12日上午,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市海珠区素社街工疗站时看到了这样一幕。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精神病康复者和精神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各区独具特色的“工疗站”成为阿文等残疾人的乐园和庇护所,他们以工作作为职业康复的良药。不过,近年来,残疾人就业遇到很大困难,工疗站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它们与为残疾人服务的新机构一起,开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服务。精神或智力残疾人卖凉茶、开淘宝店、经营小卖部、开“工厂”、进行农疗、为娶老婆做手工挣钱……演绎不少“创收”传奇。
现状
有收入朋友多受关爱 站员稳定下来了
海珠区素社街工疗站的负责人梁站长告诉新快报记者,阿文今年30多岁了,原本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由于精神问题而跳楼,所幸只摔伤了腿脚。因父母多病,阿文的生活陷入困境中。在她住院期间,工疗站工作人员和社工一直关心她,直到她康复出院。阿文进入工疗站后,在街道帮助下被一家企业录用,有了一份收入。素社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疗站打造了一个服务残疾人的平台,阿文参加了一系列慰问、座谈、康乐游戏活动,更重要的是,她在这里交了不少朋友,人开心了很多,精神稳定下来了。
根据广州市的政策,残疾人只要进入工疗站正常考勤,就可以领取每天15元的补贴。梁站长介绍,素社街工疗站一共有46名残疾人,其中18人通过工疗站帮助被企业录用。“除了由企业缴社保,每人每月实收1600元”,这对于残疾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有学员与企业签劳动合同一签就签了9年”。
除了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收入,工疗站的服务还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快报记者在海珠区采访中了解到,工疗站日常活动包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子”上门提供心理辅导,医生定期“送药送服务”到家,在工疗站开设插花培训班“以花养情”等;以手脑锻炼为主要内容的工疗、娱疗训练,通过开展折纸花、穿珠仔、粘信封、加工贺卡等工疗项目,以及组织看电视、看书报、唱歌、画画等娱疗活动,帮助站员达到手脑并用、开发智力、帮补生活的目的。
此外,工疗站还开展以增强自信心为主的工疗训练。通过游园、观影,才艺比赛、义卖活动等,帮助站员恢复自信心,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为此,海珠区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康园工疗站建设经费达500多万元。
而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残疾人在工疗站中最重要的收获,是爱心。
“有个女孩,出站后找到了工作,现在已经本科毕业了。”海珠区海幢街康园工疗站的梁站长给新快报记者讲了一个前站员的故事:“心理有些问题”的女孩进入工疗站半年时间里,经过心理辅导等慢慢解开了心结,还在工作人员的鼓励下继续读书“充电”,最终成功实现了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愿望。
“我们(工作人员)联系了社区里的发廊,每隔20天左右就有店员来站里免费为残疾人理发。46个头,打理起来还真不容易呢。”素社街工疗站的梁站长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在素社街工疗站工作10年了,眼看着它发展壮大。“开始只有十多人,现在人多了几倍,场地也增加至300多平方米,还装了摄像头等设备。”多年来时常面对“不正常”的人,梁站长说不感到危险,反而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他们开心我更开心。有时他们很吵闹,我一出声,他们就安静下来。”
困境
企业宁愿白发工资 也不愿聘请残疾人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广州,以“工疗站”作为残疾人职业康复的模式,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因此,不少工疗站历史久远。比如,海珠区素社街在1985年前后就已经建起了工疗站,海珠区海幢街康园工疗站则成立于1998年。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30多年的街道民政干部透露,在工疗站成立之前,广州市不少街道都有街办工厂,其中一类为福利型工厂,专门安排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厂工作,这类福利型工厂就是工疗站的前身。
经过多年发展,工疗站已经在广州遍地开花。据统计,广州市有13家社区精神康复中心,绝大多数街镇设有工疗站。以越秀区为例,目前有23家康园工疗站,海珠区共建成1个区级康园工疗站服务中心和18个街道康园工疗站,它们相当于庇护工场,精神病康复者在这里一般做手工艺品,进行职业康复。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作”对于残疾人康复意义重大,工疗可以通过提升站员动手能力,有助大脑的开发;也可以让康复者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能有一定收入,挣得零花钱;另外是在人际交往中提高社会功能。
然而,近年来,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和智力残疾人就业遇到很大困难。据本地媒体报道,天河区康园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康园”)、广州航宝社会服务社(以下简称“航宝”)等广州多家社工机构,都在帮助精神病康复者就业。但是,康园第一期培训20多名学员,就业的只有3名。在航宝登记了就业意向的有200多人,真正找到工作的只有5人。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市各工疗站中,只有少数站员能走向社会实现就业,多数人只能在站内靠拿补贴和做手工获得微薄收入。值得一提的是,在残疾人群体中,工疗站站员本来就只占少数。比如,在越秀区某街道,精神残疾人有数百人,可工疗站站员(包括各种残疾人)加起来才30人左右。
“从福利工厂工人变成工疗站站员,残疾人不得不面对就业市场压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工机构工作人员说,残疾人就业难有自身原因,如劳动能力欠缺、缺乏自信等,“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对于残疾人尤其是精神残疾人的接受程度不高。虽然政府有优惠政策,但不少企业担心残疾人在工作场所或上下班途中出事,宁愿白发工资给他们,也不愿聘请他们”。
而越秀区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负责残疾人服务的社工阿方(化名)和恒恒(化名),则直指残疾人就业难是因为融入社会难。“你愿意和他们一起吃饭吗?你愿意像对普通人那样跟他们交流吗?”她们说,按照不少普通居民的标准,允许残疾人在社区内居住、工作,大家相安无事,就是“接纳”残疾人了,但按社工的标准,真正的接纳是像对待普通人那样对待残疾人,很少居民能真正达到这样的标准。
阿方和恒恒说,这种“不接纳”源自于“不了解”。“后期发病的精神残疾人只要按时服药就会很稳定,也有一定能力,但公众只看到极少数残疾人发生的暴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