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路遥——农民的儿子,黄土地的精神脊梁
中国青年网 2016-11-17 22:25:22

24年前的今天,年仅42岁的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走完了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

“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曾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习总书记爱文学、爱读书,青年的他和路遥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充满家国情怀。

  路遥在陕西延安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故居。资料图

路遥曾深情地说:“在生活中还是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最多,我写《平凡的世界》最基本的想法,就是写普通人……我是带着深挚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

正是因为扎根于人民,路遥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对人民怀有同一片深情,习近平与路遥有说不完的话,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农民的儿子    

任何人都要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作家这样,农民也是这样。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虽然懦弱,但很会劳动,种地时,把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拔草锄地,讲究美,他说从任何地方看去,都显得一行一行,很美,曾经在地头种南瓜,说这不一定是为了吃,一到秋天,地头一行一行子都长满了瓜,这“好看”。这就是审美!--路遥

1949年12月2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叫王家堡的小山村。路遥是父母的长子,属牛,乳名叫“卫”。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陕北像洋芋蛋蛋一样极其普通的孩子,后来竟成长为一位影响整整一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文学巨匠。

1957年,父母因家境异常贫困,无法供“卫”上学,把他过继到延川县的伯父那里。苦难让“卫”过早懂事,并拥有超乎寻常的自控力。

就这样,“卫”由清涧走到延川,成为小学生“王卫国”。伯父也是个农民,只能勉强供他上完高小。但是,王卫国在全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延川县的最高学府--延川中学。初中三年,是王卫国人生最困苦最难熬的时光,他基本是靠同学们的勉强接济,才读完中学的。      

饥饿和苦难,不但没有打倒正拔节成长的王卫国,反而更激发了他的人生志向。他经常出入于县城书店和文化馆阅览室,在饥不择食的阅读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有一天,他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的消息后,兴奋得彻夜难眠,遥望夜空中如织的繁星,寻找着加加林乘坐的飞船轨道。他后来在创作中篇小说《人生》时,给主人公起的名字就是“高加林”!      

童年与少年时代苦难的人生经历,成为路遥一生都难以排遣的生命记忆。后来,他借用《在苦难的日子里》主人公马建强的心理活动,说出自己对苦难的理解:“正是这贫穷的土地和土地上贫穷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和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用文学表达苍生情怀    

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论搞什么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一个人最后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第一流的木匠。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不是在结果中,结果并不重要。如果论结果的话,人都要死,而且地球也要崩溃,更广阔地看,没有什么伟大与渺小。--路遥

1970年,王卫国开始狂热地喜爱上诗歌创作。他第一首以“路遥”为笔名发表的诗作是《车过南京桥》。从此,王卫国成为文学青年路遥。  

“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新时期之初,就在许多作家忙于创作“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之时,路遥却以深沉严峻的历史眼光,敏锐地关注着生活在黄土地皱褶里的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变迁和悲欢离合,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融汇到了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他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属于自己独特生命体验的区位,找到了文学表达的发力点。

  路遥《人生》连环画封面。资料图

1981年夏,路遥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创作完成中篇小说《人生》。“每天工作18个小时,分不清白天和夜晚,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深更半夜在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行走……”视文学为生命的路遥,仅用21个昼夜就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部深入思考中国广大农村有志有为青年人生出路问题的中篇小说,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以至于1982年被文学界称为“路遥年”。

永远与黄土地同在    

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路遥

《人生》等多篇中短篇小说的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荣耀,但他从成功的幸福中断然抽身,进行更加艰苦的文学远征。

1983年以后,路遥潜心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路遥最初决定以黄土高原农村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为线索,用现实主义的方式全景式地书写中国1975年至1985年10年间的城乡社会变化。他设定这部小说的基本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决心要把这一礼物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路遥在伏案写作。资料图

这部长篇巨著花费了路遥6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仅准备工作就断断续续花了3年--他潜心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确立自己的小说大纲;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他还翻阅过这10年间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陕西日报》与《延安报》。不仅如此,路遥还多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农村、城镇与煤矿中,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  

路遥动笔创作《平凡的世界》时,中国新时期文坛正刮起“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过时论”的风潮。路遥却一头扎进铜川矿务局的陈家山煤矿,坚持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书写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1985年,路遥为写作《平凡的世界》到黄陵店头煤矿体验生活。资料图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后,评论界几乎是全盘否定。路遥并没有被打懵,而是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心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相继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的创作。      

就在路遥逆风而行、创作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时候,他健壮如牛的身体出了问题,“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了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身体软弱得像一摊泥。最痛苦的是吸进一口气就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下坐,就会睡过去……”他甚至想到过放弃、想到过死亡,结果是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在简单的保守治疗后又开始第三部创作。

整整6年,路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以惊人的毅力为世人奉献了书写人民的煌煌巨著《平凡的世界》。在这部小说中,他既展示小人物不甘于屈从命运的不懈奋斗,更传达一种温暖的情怀,给读者提供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在陕北甘泉县为《平凡的世界》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他从书桌前站起来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中的圆珠笔从窗户里扔了出去。

此刻的路遥已经泪流满面。他再一次想到自己的父亲,想到父亲和庄稼人的劳动…… 

从1988年春天开始,这部小说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长篇连续广播”节目中播出,一连播了152天。《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飞到千万读者的耳畔与心头,并产生了强烈共鸣。可以说,是亿万读者把路遥推到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上。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积劳成疾,在42岁时英年早逝。路遥离世时,离他生命的第43个年头仅差16天!  

路遥虽然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与人民,但他的生命却以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续。他的作品一直在读者中拥有热度,并引发长久不衰的“路遥热”。

30年前诞生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既写出了一代青年的“中国梦”,也是影响了几代青年的“励志书”。

去年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引起广大观众的热议和好评。路遥虽然只是以平民的视角、朴实的语言、百姓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但长销不衰的发行量和高居榜首的收视率,充分说明了《平凡的世界》的不平凡。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把读者和观众带到了更高的精神世界和更深的心灵世界。 今天,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道路上,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仍然能从书中得到激励,得到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与鼓舞。

我们不会忘记路遥。苦难的人生旅程,诠释了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人生真谛。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鲁讯先生的一句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血、是牛奶。这也正是路遥平凡而又短暂一生的写照。

路遥是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平凡的人们。他和他的作品奉献出的精神食粮,激励了和正在激励着平凡世界里的人们于逆境中自强不息,在苦难中搏击人生!

 

 

编辑:易扬

上一篇酒后开车被查后殴打民警 一男子因涉嫌妨害公务被逮捕
下一篇省卫计委:明年1月启动二类疫苗集中采购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