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主任 杨艳旗
心脏外科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 郑俊猛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一旦“心坏”了,如果不“换心”,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但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有2.9亿心血管病人,这些人中有400万以上是心衰患者,有1000万心颤患者。“心病”一旦无法控制,只剩“换心”一条活路,那么,“换心”是怎么一回事?适合哪些人?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病的专家们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案例:57岁“心坏”了,幸运成功“换心”
57岁的患者张先生(化名),患扩张型心肌病多年,近一年来心衰气促症状明显加重,睡觉时多次因胸闷呼吸困难而惊醒,无法平躺,随时面临猝死的危险。心脏移植是此时能挽救他生命的唯一办法。一年多来他辗转多家医院,后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并幸运地等到了成功配型的心脏供体(一名29岁脑死亡的小伙子)“换心”成功,并于近日出院。
预期寿命小于1年的“坏心人”要考虑换心
什么情况需要“换心”?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介绍,无论何种病因(心肌病、冠心病、先心病等)引起的心衰患者经过充分的抗心衰药物治疗或器械治疗(包括起搏器心肌同步化治疗、体内除颤器)效果不佳,又不能常规外科手术治疗,由心脏内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后确认为治疗效果差,预期寿命小于1年的终末期心衰患者,需要考虑“换心”术。
七成“换心”人可存活十年
“换心”后能活多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教授、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郑俊猛介绍,目前国内心脏移植手术后最长存活时间超过20年,国际上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为38年。排异反应是“换心人”存活的最大障碍。统计数据显示,心脏移植后,一年的平均存活率达90%,5年的存活率达80%,10年的存活率达70%。因此,所有“换心人”术后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抗排异。
九成“换心人”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换心”后能否正常生活工作?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主任杨艳旗指出,心脏移植术后患者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因此会减弱身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增加疾病感染的几率,还可能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移植物冠心病、肝肾功能损害,这些通过随访监测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一般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相比较而言,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术前比会明显改善和提高。90%以上的患者可以继续从事原来的学习和工作。
专家们呼呼:目前我国共有20多家医院可以开展换心术,但我国仅做了270多例,全球做了4000多例,主要原因是因为无“心”可换,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好心”可以捐给“坏心”人,救回一条人命。在国外,“换心”是择期手术,但在中国,“换心”成为“救命”手术,病人都是不做就马上会死时才选择“换心”,人为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希望更多市民能增加捐赠器官意识,主动“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