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 梁瑜
双相障碍发病特点:年轻和学历、收入低
深圳市康宁医院副院长荣晗教授指出,大家都熟知抑郁症,但对双相障碍了解的人很少。双相障碍就是具有两级、波动性既有情绪低落又有情绪高的状态,伴有抑郁和躁狂的就是双相障碍,有的地方称作“躁狂抑郁症”。著名画家梵高,以及罗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马克·吐温、海明威都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
我国估计有上千万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发病高峰年龄是青春期,15-19岁起病的特别多。”荣晗表示,其中18-29岁的人群年患病率2.3%,终身患病率2.8%;30-44岁人群年患病率1.8%,终身患病率2.4%;45-64岁人群年患病率1.5%,终身患病率2.0%。北美的研究发现,双相障碍发病影响因素与教育和收入有关,低教育程度、低收入人群,双相障碍的发病率高于高学历、高收入人群。
患者容易被当成抑郁症发作
双相障碍的损害非常大,主要体现在它的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和高共病率。“疾病中有超过90%的患者反复发作,可以说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荣晗表示,非常恶劣的后果是高度自杀率,患者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0倍。它还有高共性病,即同时伴有很多躯体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有46%的患者伴有酒精依赖,60%的患者伴有药物依赖。
“我们实际的情况要比统计的数据更为严重,因为双相障碍在目前比较难识别。”荣晗指出,有些患者以抑郁起病,或大多数情况下是抑郁发作,处在躁狂的阶段相对少一些,所以疾病比较难识别,或被当作抑郁症;还有一些患者躁狂程度比较轻,仅仅表现为精力较充沛,这就更难鉴别了。国际双相障碍学会(ISBD)中国学会首任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教授指出,双相障碍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可有多种不同表现,常见的有四种发病模式:抑郁、轻躁狂、躁狂、混合发作,鉴别有一定难度。
当抑郁症治疗会使病情复杂、更快复发
正是由于公众甚至医务人员对双相障碍认识不清、诊断不明,导致目前对双相障碍的治疗很多时候不够规范。“如果躁狂发作就选镇静制剂治疗,抑郁发作时用让情绪兴奋的药物,是很容易出问题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双相障碍协作组组长方贻儒教授称,双相障碍的病人抑郁发作时用抗抑郁药,要么一用就有效,马上转向躁狂,从一个极端推向另外一个极端;要么用来用去没有效果,换了一种药也没有效果。可能带来的结果是病情越来越不稳定,反复发作的频率越来越快,病情发展得更为复杂。
他介绍,现在针对双相障碍公认有效的一类治疗药物叫“心境稳定剂”,包括用了六十多年的锂盐和丙戊酸钠、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等,不只是提高情绪或控制、压制情绪,而是使情绪保持稳定,不仅能治疗躁狂发作,也能治疗抑郁发作,长期使用还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方贻儒介绍,除了药物治疗,还有物理治疗如电疗、磁疗,以及心理治疗等,三大类治疗方法要结合起来。王刚支招,一旦发现怀疑症状,先找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判断是不是病,是否需要找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生是学医的,了解疾病,心理咨询师大多数没有医学背景。”
王刚指出,双相障碍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很可能出现共病,病情还会不断演变,一生中可平均发病20-30次,寿命缩短10年,丧失工作能力的时间约15年。因此,虽然双相障碍很难彻底治愈、不再发作,但有效治疗是必需的,这未必需要终身治疗,但是需要终身关注。
■专家提醒
三种情况要警惕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与很多精神障碍一样,有内、外因作用。”王刚指出,内因与遗传有关,双相障碍患病遗传的贡献度大概在70%-80%,而抑郁症遗传的贡献度40%-50%。“双相障碍起病时间比抑郁症患者平均早10年,一半以上的患者20岁以前就起病。”方贻儒补充说,如果家里面有双相障碍的病人,关系很近的如父母、孩子,得双相障碍的风险比一般人至少高30倍。因此,有双相障碍家族史的人要多关注,若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了情绪稳定性不太好的情况,应寻求精神科医生帮助判断。
“一个被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做了很多抗抑郁的治疗,用了一种药没效,换了一种药又没效,就要警惕有没有可能是双相障碍,要问问他有没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方贻儒指出,所谓躁狂发作,有的病人会做一些风险性投资,很草率的决策,滥用药物如兴奋剂、大麻及大量喝酒,还可能做一些很冲动、游走在法律红线上的行为。
另外,有的人经常会表现出精力旺盛,待人接物、处世方式风风火火;有的人经常一段时间情绪高、一段时间情绪低,这样的人出现双相障碍的概率比较高,是特质和气质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