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是《芈月传》
金羊网记者 龚卫锋
经过一年洗礼,盘点2016年展望2017年电视剧行业发展走向的时间又到了!昨日,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SMG影视剧中心承办、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协办的2017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在上海举行,IP剧、互联网、产业化再度成为热词。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给出了一串大数据,分析2016年数据透露出的电视剧行业趋势。
数据说话
灌水现象很明显
首先,电视剧总部数理性回归、总集数不降反升。去年几部玄幻剧动辄五六十集的体量把观众虐得够呛,有人吐槽:“现在电视剧又臭又长,播了半年还没完。”郑维东证实了观众普遍反映的电视剧“灌水”问题:“电视剧的数量减少了,2016年的电视剧总数回归到了2009年的水平,但是集数增多了,2004年一部电视剧的平均集数是24集,到了2016年,增长到每部剧43.5集。”
按照电视剧收视份额反映,央视收视率上升,省级卫视下降。郑维东分析:“大剧资源越发向几个强势卫视平台倾斜,呈垄断趋势;卫视将在综艺节目上持续发力,以弥补电视剧方面下降的影响力。”
历史正剧未回暖
今年一季度,《大秦帝国之崛起》首播、《大明王朝1566》重播,让不少业内人士看到古装历史正剧回暖的苗头,不过,郑维东从2017年的新剧报批情况解读,认为“回暖说”其实很扯:“新一年观众能看到最多的题材依然是谍战、都市言情等常规类型,也就第一季度还能给古装历史剧一些机会。”
郑维东介绍,湖南卫视在青少年观众中占有显著优势,东方、浙江、北京卫视等正在快速吸纳年轻观众,而中央一套则在老年观众中竞争优势凸显。针对不同题材,观众收视兴奋点存在巨大差异:男性选剧风格越趋于厚重、硬朗题材,女性选剧口味趋于柔和、娱乐。不过,数据同时表明,真正的好剧、精品剧才能够实现男女通吃、老少咸宜。在50后到90后爱看的电视剧榜单上,《芈月传》独领风骚。
问题分析 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以从业者的身份,指出了2016年电视剧行业出现的问题。
明星高片酬拖累制作
去年央视做了专题报道痛批明星高价片酬,究竟片酬高了多少?王磊卿给出了答案:“过去一年,明星片酬上升了250%,相当多的电视剧中演员片酬在电视剧总体片酬中占比75%。”王磊卿指出,在高片酬的压力下,国产剧制作成本大幅攀升,他开玩笑说,一部剧制作出来后,平台都在“卖血”“卖肾”去买剧,一些剧集给电视台的售价达到每集600万元,给网络平台的售价达到每集1000万元。王磊卿分析道:“价格天花板不断被刷新,销售市场节节高的数字背后,是平台的广告收入与采购价格倒挂。”他也指出,剧集售价过高也堵死了弱势卫视平台的“购剧之路”,从而拉开了卫视的差距。不过,王磊卿也预测电视剧售价在高速增长后将进入平台期:“未来一到两年内,不太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
数据污染下暗流涌动
去年,各大卫视间“收视率造假”“唯收视率论输赢”现象激化明显;网络平台播放量动辄首播24小时破1亿备受质疑。王磊卿说:“有些电视剧的收视率与口碑质量不匹配;一些剧的网络播放量超出常识。”新的一年,影视剧从业者将推动并打破唯收视率论,增加更为科学、全面的电视剧评价维度。王磊卿以东方卫视电视剧播出流程为例,介绍了“综合评估体系”:“我们建立了聚合从业者、学者等专业人士的评委数据库,每部剧播出后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优秀’的项目,将挂钩品质盛典奖项,给予资金奖励;不合格的项目,我们三年内将不与该剧集制作团队合作。”
2016年,收视率最高的周播剧是《旋风少女》第二季
IP剧同质严重缺精品
从去年暑假开始,一波“玄幻”打头的大IP剧集在卫视平台上收视口碑相继败北,2017年第一季度,视频网站的几大IP网剧的点击成绩都不尽如人意。王磊卿分析了IP失灵、难出精品的原因,首先是网络小说源头的问题:“大IP主要源于高度商业化的网络小说,本身就有类型化、模式化的先天不足;网络写作软件的出现,又引发了各种撞梗、融梗的后天缺陷,抄袭之风盛行,雷同IP太多。”其次是制作公司对于IP选择也很雷同:“他们在购买IP时往往会集中在仙侠、宫斗、女强等几个门类,人为造成‘交通拥堵’频频撞车。”
快餐式制作透支信用
王磊卿笑称观众如今练就了新技能:“观众个个锻造出了火眼金睛,他们能分辨出抄袭、倒模式表演、抠像式后期、真人、替身。”他指出,现在影视行业存在大量“快餐式制作”败坏信用的情况:“快餐制作走的是一条缩短项目周期的捷径,输的是长远口碑,崩坏的是整个中国电视剧行业的信用。”不过,王磊卿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必将逼中国电视剧制作迈上新台阶。王磊卿讲述了去国外考察电视剧制作获得的启发:“国外一个场记的工作手册有200页纸,我们只有1页纸,国内电视剧缺乏专业性,制作不专业、不严谨就难出精品。”
业界说法
在论坛中,几位业界大咖面对IP剧的前景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
郭靖宇(著名编剧、导演):
大IP流行之后,行业量级大了,这是好事。当然,我们得承认演员价位提高、市场变大不是什么坏事。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抄袭”。很多大IP在立项时,就应该对涉嫌抄袭的原著、剧本持怀疑态度,端正行业风气。
侯鸿亮(正午阳光影视公司董事长):
现在对于IP剧,有个非常不好的现状,就是许多制作团队只看演员牌子够不够大,而不考虑他们适不适合这个角色。许多老板在买IP时,不看IP小说究竟怎么样,而是看网络小说网站的排名,排名第一的看都不看就花1000万元买下来,但你要知道,排名数据是可以刷出来的。
刘江(著名导演):
我还是对未来充满希望,资本需要稳定的增长性,IP还是会回归理性的。
马中骏(慈文传媒公司董事长):
许多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是有难度的,不是所有IP都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但许多老板不管这么多,先买了再说,这是个问题。
黄澜(新丽传媒副总裁):
现在市面上的网络文学非常不专业,都以为文学能够转化成戏剧,大家被IP相对快捷的成功方式迷惑了,这也是市场越来越混乱的原因。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
我觉得,电视剧的好坏跟IP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作品需要经过一个剧本化的过程,出问题应该是许多环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