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两周暴走,拍摄全部900多栋房子
每周巡查施工
2月下旬,“十三行区域研究组”首先通过新快报向十三行地区微改造设计单位提交了老字号名单线索和老照片,提醒微改造中注意保留这些老字号的遗存。
“关键系我地有足够的史料同理据,同埋让更多人了解到文化的重要性。”组员睡雾狮说。
设计团队负责人一接到这份线索,如获至宝,马上到现场指导施工人员注意保留这些字号遗迹,以防在改造中被清理掉。
“照片组最紧急,我们要赶在搭棚前,把建筑原貌记录下来。”“十三行区域研究组”负责人之一Joanne发起号召。2月24日晚,广州气温只有10℃左右,组员们冒着严寒首次“扫街”,在施工现场拍照记录。
半个月后,小组已经将十三行地区微改造范围内共计约900个门牌号的建筑全部拍完。
“收集回来的建筑构建细节、历史痕迹等资料,已经递交给设计公司,接下来会紧跟他们的施工,有什么差错会马上找他们。”负责人之一Ben说。
而“十三行地块巡查组”成员@用心用意、@小街大巷广州仔也针对受保护的历史建筑线索、传统风貌建筑线索进行重点拍摄。“由于前两年已经拍摄这片区的整体风貌,一旦发现疑似破坏外立面,我们就会上报给12345。”小组负责人杨华辉说。
两个组织每周都出动巡查施工,还建立了微信群,及时汇报施工的最新消息。
计划:和居民做口述史、查文献
建民国十三行地区资料库
除了巡查,“十三行区域研究组”的另一工作是:“借助微改造的机会,发动公众查找十三行地区民国时期的图像、文献或进行口述访谈,建立‘十三行地区民国时期资料库’。”
队员@sweet 小婷婷说;“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是拿齐资料和有关部门沟通,尽量保留原来的历史风貌;至少我们是努力过的。就算乜都做唔到,最后把所有的资料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做研究,都算成功了。”
接下来,负责对街坊、租客、商家进行访谈的口述访问组也准备开工。“我们要保护建筑,存史。”叶嘉良说,“目前活动联络组正在和当地街道办、居委会联系,希望通过他们找到老街坊做有关十三行历史变迁的口述史访谈。”
提建议:加强内部消防 找老字号回来做旗舰店
“我们的角色,除了保存和研究历史;及时收集和向关心改造的市民发送改造进度;还会对微改造提建议。”“十三行区域研究组”负责人之一Ben发起动员,大家也碰撞出不少有趣的思路:
@久建议:“除了保护建筑原貌,还应在建筑和街区的硬件设施方面多提意见,布匹好容易着火,万一烧起来,对老建筑的破坏程度和范围更大。建议政府加强建筑内部消防措施。所以口述组的工作好重要,可以多多入屋,发现安全隐患。”
叶嘉良说:“我们要保护建筑,保存历史,当然,居民的看法我们也要了解。居民利益方面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睡雾狮认为:“街区的重塑,首先参与的肯定系当地的人。”
还有成员思考街区的未来定位:“将批发市场转移,改变街区定位”,“揾翻d药品老字号翻来做形象旗舰店!”
一讲起小组工作的意义,原来平静的@睡雾狮显得有些激动:“我们唔一定能影响到政府的决定,但通过小小的行动,逐步改变人们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挖掘和保护在我地身边但又无人问津的文化历史……”
市国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力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工作。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再造涉及社区公众利益,应推进公众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
截止到2016年5月底,广州先后成立了广州历史乡村保护和发展协会、广州市乞巧文化交流协会、广州市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广州博纳广府传统文化促进会、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共6家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类社会组织。其中,广州市古粤秀色本土文化宣传协会获得2016年度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30万元。
市国规委透露:将在越秀、荔湾、海珠推动“历史建筑和预保护建筑志愿者巡查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定期巡查并报告情况,吸引公众加入到名城保护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