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官员口述纪实《追问》 呈现一部当代"罪与罚"
新华网 2017-04-18 16:13:09

 

  

《追问》,丁捷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新华网北京3月27日电(记者 王志艳 实习记者赵心怡)近年来,反腐题材文学作品重新获得公众关注,如军旅作家陶纯写的《一座营盘》,知名作家周大新取材于谷俊山案写的《曲终人散》,政治小说家周梅森写的《人民的名义》等。最近,又一部反腐纪实文学作品《追问》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以口述体、非虚构方式真实记录了一群“阶下囚”的人生轨迹。

本书作者丁捷之前有《依偎》《亢奋》《如花如玉》等多部著作,《追问》是其首部反腐题材作品,创作历时近两年。他的另一个职业身份,是某省属文化集团的纪委书记,亲自参与查处过数起违纪违法案件。

十八大后,反腐工作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不论是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四年时间的反腐斗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追问》通过一群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描摹他们从破纪到破法的过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灵魂衰落的轨迹。

丁捷介绍,在中纪委和江苏省纪委的支持下,他获得了633个案例资料,从中遴选出28个以上地厅级与省管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典型,采访了其中的13人,记录了约数十万字一手材料,最终呈现出8个深度解剖的案例。这一部微观式的作品,微观到具体的一个人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贪腐的。

作家二月河评价《追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长篇非虚构文学,更是一部令人震颤的当代‘罪与罚’;是一部与所谓‘落马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是一部运用文学力量贯穿历史与现实的“劫后人语”,更是一部融入其中、摒弃说教的人文反腐教材。”

谈及创作《追问》的初心,丁捷说,纪检事业是做“人情、人心、人性”的工作,纪委书记本质上与作家没有区别。从事纪检工作的几年间,所闻所历、可以深度嵌入记忆的故事非常多,内心振荡的频率与幅度远超过以往。将这条战线的苦心与辛劳写出来“算是尽一份本职”。

为了写作本书,丁捷看了很多官员的忏悔录,最长的一份达两万字。“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到自己内心的真实?”这句被印在书封上的文字成为丁捷贯穿全书的思考注脚。在每个案例后缀的“访问手记”中,丁捷为受访者设置了“人生问答”,以“追问”的形式再次深入他们内心的黑洞探寻人性的幽暗与复杂。

《追问》一书的责编、中央党校出版社三编室主任王君认为,“这本书里原汁原味的事实放在这儿,没有进行更多的分析,它的价值就是给我们的理论者,给我们的思想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版本,一个病历。”

在文学评论家李朝全看来,《追问》是一部问心之作,拷问我们自己的灵魂。“通过解剖这些腐败的案例,让我们对照检查,就像镜子一样,像戒尺一样,前车之辅,后车之鉴。”

本网记者深度对话丁捷,一一解密《追问》写作的幕后故事。

[对话实录]

“《追问》的另外一层含义是‘责问’”

新华网:这本书的创作缘起是什么?

丁捷:中纪委提出要用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形式反映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的反腐败工作,我们江苏省纪委就着手策划落实了这个。从历史和哲学角度表现反腐的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但从文学角度,客观反映当下的反腐题材作品相对比较少。在上级纪委的指导和帮助下,以及他们提供的材料中,寻找素材进行了这样一个写作。

新华网:你拿到600多个案例素材,但最终写进书里的是8个,筛选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丁捷:现在中央纪委到地方纪委非常重视警示教育,这也是本书的出发点。

首先这本书的切入点是挖掘涉案官员的内心世界,还原他的精神演变,这是一个比较隐秘的、漫长的心灵蜕变的过程,所以我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其次,遵循把纪律提在前面的思路,选择了几个违纪受到处分但并没有上升到违法程度的案例。最后因为是采用口述体的纪实表现方式,我去采访他们,所以需要当事人善于表述,能够描述自己心理演变的过程。有的人不善于表达也没办法,也有人不配合,不愿意讲内在的东西,你也不好强迫,他有权保持沉默。

新华网:这八个案例的典型性体现在什么方面?

丁捷:首先这8个人的身份有差异性,代表了不同的行业特点,有地方领导、教育系统的、国有企业的、文化口、经济口等等,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再有,他们的故事能够相对比较集中的反映十八大以来办理的案件。200多个省部级,超过100万人被处分,选取的案例要能够代表这个群体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华网:你为每个采访对象专门设计了一份“人生问卷”,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设计?一共有多少题?都问了哪些?

丁捷:“人生问卷”实际上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基础题库差不多有30条,主要是围绕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针对不同的人然后选两个问题来问他。但是我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会随时随机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去设置这个?因为这本书就是描述官员的成长和奋斗史,追寻他们心灵世界一些隐秘的缺陷,刻画他们的蜕变轨迹。

我觉得任何人,从满身光环的成功人士,一个权力的掌控者,一夜之间变成阶下囚,变成一个受到党纪国法严惩的人,有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我想反映的就是这个过程,他的问题,他的脱轨是从哪儿开始的,脱轨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一条轨迹?为什么他们的轨迹跟其他人不一样了。所以书名《追问》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责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人生进行成这种样子?

新华网:有没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回答?

丁捷:就是书里写到的一位文化厅长,他的问题我定义为“被动腐败”,就是不使用自己的公权力,但也不过问不履行自己的监管责任,致使手下人发生很多问题,他不作为,就是一种变相腐败。这位文化官员纵容手下收假字画造假,扰乱市场,到最后受到降级处分。但实际上,他思想上并没有真正接受这种处罚,也不承认自己有责任,他把不作为,看成一种理所当然。

他的态度令我非常震惊,归根结底,就是有一部分官员认为自己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好官。实际上你占据一个位置,你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就是失职。因为你造成的影响或许和有些坏官的危害是一样的。

编辑:林明锋

上一篇北京书市小花絮:平时中老年读者居多 古旧书人气旺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