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官员口述纪实《追问》 呈现一部当代"罪与罚"
新华网 2017-04-18 16:13:09

“基层反腐的意义非常深远,是一个民心工程”

新华网:书里提及的很多官员,他们的前半程是差不多的,后半程才发生重大转折,通过整个资料的梳理观察,你认为这个转折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丁捷:我觉得这涉及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人格,每个人的人格都不是高大全的,我们要承认人性里面的薄弱环节,个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的人会得到历练修复,但有的人就没有。这个薄弱点发生在什么地方?八个案例各不相同,基本上在人生的一些转折点上体现得比较明显。比如有个落马官员,他讲到他的心理变化是从他干得最好的时候,他当县委书记时,提拔市级领导,从市所属县里面选3个人,他是其中一个,他认为他干的最好,但是其他两个人一个进了市常委,一个当了副市长,他被派到人大去当副主任。他觉得对他不公平,吃亏了,然后需要得到补偿,所以在经济上就对自己放松了要求,后来几年的时间就迅速地动摇了,实际上就是他的人生观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了。我觉得绝大部分人从一个普通人到领导干部,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所以大部分人的道路都是正常的、向上的、积极的。

新华网:在中国的这种人情话语场和官场文化里,一般公务员怎样去跳脱出这些传统及观念的影响?

丁捷:我特别欣赏中纪委领导讲过的一句话叫“不读书的领导干部官再大,也是一介俗夫”。就是说,你的心灵是没有独立和真正的自由的,你是被物质利益绑架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过一个非常好的自我问询,就是“你在这么一个光华四射、物质泛滥的社会,有没有被那些穿金戴银、香车宝马绑架,去违背你的内心?做人做事的时候,你是冲着这些东西去,那么你就被这些东西所绑架了。”

中国是人情社会,难免会接触到这种世俗文化,但你也要有个取舍。作为一个官员,首先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力量,主流的能量,如果这种世俗的物质理念绑架了你,你再用这种理念去绑架你的工作,绑架你的思想,去危害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是十倍百倍的放大这种世俗文化。所以为什么呼吁领导干部要多读书,多读书就是历练内心,学会分辨,懂得取舍。

新华网:基层反腐是现阶段反腐工作的重点之一,做为一名基层纪委书记,你认为基层反腐的难点、重点是什么?

丁捷:基层的腐败影响特别大,绝大部分老百姓对腐败的认识,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传媒,二是他身边的感受。比如看到熟悉的人在搞腐败,他就会推算,好像这个腐败的概率已经比较高了,这会极大影响普通老百姓对这个社会的认识。

基层反腐的意义非常深远,他是一个民心工程。因为你不解决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的话,你要改变人民群众对执政者的看法是很难的,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对你的信任度。我们很多制度、纪律是没有问题的,关键的难点在于执行力。

“写我的问题同僚,这个过程很痛苦”

新华网:写的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丁捷:就是表达这一部分官员的思维逻辑,你必须设身处地,站到他的内心去,去复制,复原他的语系、语态、语味。做为写作者,你要进入这种状态,但这种角色错位,让人很痛苦。这些问题官员,他们的逻辑有时候很混乱,价值观不同于正常,很奇怪,很荒谬。但是你还得沿着这个逻辑写下去,才能表现他真实的自我。写8个人,就要站到8个人的角度。

写作就是要不断的去揭开问题,在短时间内接触这么多材料,而且要深度的去研读,信息量太大,负能量太多,这很难承受。作为一个体制之内的人,去写我的这些问题同僚,研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场折磨,这个过程很痛苦。

新华网:现在比较知名的一些反腐文学作家,以二月河为代表的偏重“以史写实”,以周梅森为代表的更多“以虚写实”。像《追问》这样的纪实文学基本就是“以实写实”了,你怎么看这三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力?

丁捷:历史剧当然是以历史为镜来映照现实,吸取历史教训和建议,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是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面来的,带有历史文化的习惯。实际上我也很希望用小说的形式反映,小说发挥的作用是一种潜行的、深度的,就像中医一样去医治这个社会的毛病。纪实文学因为有直接标注的真实性,可能更能够唤起读者的注意力,更有现实,对应性。

尽管纪实文学区别于新闻报道,甚至区别于报告文学,但它还是以文学的手段来呈现真实。就是说这个故事起因是真实的,但不等于从情节到人物,完全对应现实里面的某一个人,他还是经过一些文学直接处理与加工。这本书里所有的事都是真实的,但是没有一个能在现实中找到唯一的对应性。

新华网:对于现在反腐文学的创作,你有些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建议。

丁捷:作家去写着这类反腐文学作品,我觉得必须进入这个领域去体验生活,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然后去揣摩。这样写出来的效果会适得其反,混淆视听。

很多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无法面对人性,总是带着道德的框架或者社会功利的框架,去执行一个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学要能够真正的抛开功利化写作,他就好了。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人生警示录”

新华网:文艺作品在社会反腐倡廉工作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丁捷:文学作品最能影响大众,普通老百姓喜欢用一种感性的形式,来接受认识事物,但是现在表现反腐的文艺作品,电视剧啊,电影啊,小说啊,包括纪实文学特别的缺,我们纪检工作的亲力亲为者也缺少表达。我觉得有责任把这块工作向人民群众说清楚,把这些官员的问题向老百姓解答清楚。我是纪检工作者,也是个作家,如果我来表达,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能够反映这段时间的反腐工作,以及腐败官员的内在问题,哪怕只有一点,这个写作也是有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我愿意做这样一个践行者,先来尝试表述,就是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新华网:希望党员干部包括普通读者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

丁捷:我觉得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可以用这本书来照镜子,看看你跟这些官员是否存在同样的毛病问题。而普通的老百姓,是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人生警示录来看的,在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千万不能过于物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而不是大跳跃。这些官员,就是妄图在财路、前途和情感方面要的比一般人多得多,速度快得多,量多得多,最后就导致自己毁灭,他们承载不了。

编辑:林明锋

上一篇北京书市小花絮:平时中老年读者居多 古旧书人气旺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