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原来这些是外感热病没有调理好的“后遗症”。儿科专家提醒,小儿外感热病后期,一定要注意护理与保养,否则容易带来新症状。}
■新快报记者 林恒华 通讯员 张秋霞
A 胃口不好、肚子不舒服 或是外感惹的祸
“外感热病,是指病邪侵入人体后导致以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刘华表示,小儿外感热病是由各种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后期往往因为病邪没有完全解除、人体功能又受到一定损伤,常常见到低热,少许咳嗽,肚子不舒服,胃口不好,大便稀烂或者干等情况。
刘华提醒,小儿外感热病后期,家长们日常要注意以下问题:避免再次感冒,在流行病高发季节,尽量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出入空调环境需要逐渐适应;饮食方面,尽量清淡,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逐步活动,增强体育锻炼。
B 低热要养胃 怕风要健脾 出汗要清热
刘华表示,外感热病后期,可以根据孩子的体质和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
1.胃阴损伤型:养胃阴、生津液
主要可以见到低热或不发热,嘴唇干,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或者出现舌苔脱落。可以适当吃养胃阴、生津液的食物。例如梨汁、甘蔗汁、藕汁、马蹄汁、西瓜汁等。
2.脾胃虚弱型:健脾益胃
主要表现是病程较长,容易出现大便稀烂,没有臭味或者有酸味。大便里面可以看到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拉肚子的症状有时轻有时重,有些孩子吃完饭后排便,吃多后见腹胀、大便多,平时胃口不好。面色不好没有血色,嘴唇颜色淡红,舌质淡,苔薄白。此类孩子可以选用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大枣、莲子、花生、猪肚、牛肚、鸽肉、鹌鹑肉、鲫鱼、泥鳅等。
3.阴虚盗汗型:滋阴清热
主要可以见到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入睡后出汗,醒后出汗停止,形体消瘦,舌红少苔等表现。可以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百合、银耳、番茄、菠菜、鸭肉、鸡蛋等。
4.自汗气虚型:补气健脾
主要症状是怕风、容易出汗和疲倦。可用补气健脾的食物,如莲子、龙眼肉、大枣、山药、鸡肉等。
Tips
药膳推荐
●太子参莲子瘦肉汤
功效: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胃虚弱的小儿。
材料:太子参10克,莲子12克,猪瘦肉80克,生姜1片。
制作:太子参、莲子稍浸泡,猪瘦肉切成小块,飞水。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热开水250ML,加盖隔水炖1.5-2小时,汤成后加少许盐调味。
●玉竹沙参麦冬煲瘦肉
功效:养阴润燥,适用于胃阴损伤的小儿。
材料:玉竹12克、沙参12克、麦冬8-10克,陈皮3-5克,猪瘦肉80-100克,生姜1片。
制作:中药稍浸泡,猪瘦肉切成小块飞水,一起下瓦煲,加清水适量,武火滚沸后文火煲1小时左右即可,汤成后加少许盐调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