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怪罪别人 其实是在逃避成长责任
北京日报 2016-11-11 10:37:38

今天是11月11日,俗称光棍节。单身男女现在已经形成庞大的群体,其中有的人享受着单身的快乐,有的人始终找不到另一半,有的人则刚从失败的感情中挣脱出来。生活的不如意,让一些人牢骚满腹,叹自己出身普通家庭,烦父母逼婚,恨女友物质,怨领导逼着加班……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面对纷扰世界,如何学着长大是一种能力,总怪罪别人其实是在逃避责任,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人生悲剧的原因在自己心中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即心理学所说的人格。所谓人格,是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即“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基本在6岁时定型。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对“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二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风格和心理特征。

很多人的不幸看似是别人造成的,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潜意识中主动参与的。不幸的童年让他们有了一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注定会受苦。他们会在潜意识力量的牵引下,不自觉地去实现它。可以说,童年受过的苦,很多人长大了还要再受一次。并且,只受一次还是理想状况,更可能的情形是,有的人一生中不断重复同一种苦难,不断地陷入被同一个心理模式所左右的轮回。最常见的人生悲剧是交错了朋友、找错了恋人、嫁错了配偶……但是,这样的事情,常常是“自找”的。

一个40余岁的女子,已是第三次结婚。她的前两次婚姻堪称不幸,两任丈夫都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常把她打得鼻青脸肿,朋友和同事都为她鸣不平,因为她漂亮、温柔、能干。当她第三次结婚时,朋友们认为她的不幸可以结束了,因为第三任丈夫苦恋她多年,发誓会一直疼她。

然而,刚结婚两个星期,她就哭着给朋友们打电话,她又挨打了。几个朋友立即赶到她家,发现她坐在电话旁呜呜地哭,丈夫蹲在身边流泪求她原谅,并对纷纷谴责他的朋友们说,绝对不是有意打她,当时突然失控了一拳打在她脸上。把她打倒后,他又心疼又惶恐,自己怎么也变成了坏男人?

赶来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心理医生,耐心地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两人把事件过程讲出来后,朋友们都惊讶地停止了对丈夫的谴责。原来,他们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发生争吵,争吵到最激烈的时候,妻子质问丈夫,你是不是想打我,像×××(她爸爸的名字)打我妈妈一样?

丈夫说,怎么会,我承诺过的,我从不打女人。

妻子说,你就是想打我,我早看出来了,你和他一样,你和他们(她的前两任老公)一样,你们男人都一样!你打我啊,你打我啊,你不打我,你就不是男人……她这番话重复了很多次,突然,丈夫失控了,挥起了拳头,等醒过神来,就发现她已躺在地上。

这个故事说明,幸与不幸,有时候是你主动实现的。许多人的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在别人身上而在自己心中,但可惜的是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别人身上寻找答案,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心理疏导。

怪罪父母是逃避成长责任

最容易被找到的“别人”,是父母。

不少人会问:既然心理问题的原因可回溯到童年、回溯到与父母的关系上,那怎样才能改变父母?还有少数人在明白童年对心理问题的影响后,对父母产生了怨愤甚至仇恨,极少数的人开始不断斥责父母甚至出现了暴力行为。

我也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可以归因于童年,归因于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但不要怪罪父母。因为,怪罪是一种逃避,是将已成年的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父母身上。不愿意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只是一味地怪罪父母或其他亲人,是一种沉溺性的情绪发泄,没有益处。

渴望改变父母和怪罪父母一样,都是没有认识到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是的,我们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命运。然而,我们长大后,与父母现实关系的重要性,就不如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了。

改变别人,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失败。力图改变父母,一样会有这个结果。即便理想的状况发生了,父母的确因你而改变了,他们反省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甚至还向我们道歉,我们可能会深深感动并流下眼泪。但是,过后我们还会发现,问题依旧存在。因为,我们与父母的外在关系是改变了,但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仍然没有发生重要变化,你的性格还是老样子,那也意味着你的命运一样不会发生改变。

譬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小时候,她爸爸常打她妈妈,这种关系模式最终扎根于她的内心,她将此复制在自己的三次婚姻中。设想一下,她的父母不再对立甚至非常和谐,她的婚姻会发生巨大变化吗?显然不会!父母糟糕的关系模式是她糟糕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原因,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具备了独立性,不会随着父母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发生根本性改变。

成年后的我们必须有这个意识:不要再将焦点放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上,认为外在的关系改变了,自己就得救了。必须把焦点放到自己内在关系模式上,内心的和谐与安宁最重要!

内心不改变还会重蹈覆辙

父母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我们自己的外在条件也不是。

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子,自我评价却非常低,总觉得别人忽视了他。他特别爱养狗,原因是他第一次遛狗时,一路上赢得了许多关注的目光,以前从不说话的邻居也打起了招呼。他觉得这种感觉太好了。

一位50余岁的女士特别“财迷”,尽管积蓄足够家人过富足的生活,但她总是拼命挣钱,一旦停下来,心就会空空如也。而要逃避这种感觉,她发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工作,钱不断累积时,她才会有安全感。

这两个例子表明,很多时候,追求成功的心理机制是一种循环。我们不断地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前进,其实只是为了逃避内心的一些受伤感。这个办法看似有效,因为我们奋勇前进的时候,受伤感似乎没有了,而成功带来的富足、荣耀也令人非常享受。然而,一旦陷入这个循环就会发现,我们不能停下来,否则,莫名的受伤感就会袭来,而所有外在的那些荣耀似乎都无法抵挡这种感受的袭击。反省一下,外在的优秀有没有带给你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你一定是将外在条件当成了逃避内在自卑的工具了,这说明你内心对获得爱与认可没有信心。

不少人每天都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一样忙碌,只是为了不去面对内心那个无法逃避的受伤感。失眠,也常是因为同一原因。当高速旋转时,我们绷得非常紧,内心的东西就被忽略、被压制了,一旦处于放松状态,这些东西就会冒出来,我们就会难受。于是,为了不难受,我们就不放松,但不放松,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睡眠。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于是你会发现,你越努力、越优秀,失眠就越严重。最终,你只好求助于药物,而这也逐渐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对药物的依赖越来越严重,需要的剂量越来越大。

把焦点从“别人”身上转移开

其他“别人”,也不是我们心灵成长的答案。

我收到的来信中,大多数人有同样的逻辑:请帮我分析一下他的心理,请问我怎样可以改变他,为什么他这样对我,我究竟还有没有希望得到他……总之,把焦点放到了别人身上,渴望了解别人,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别人。

这种逻辑无处不在。我在一个讲座最后留了半个小时让听众提问,十几个人提的问题全是关于别人的,有人问该怎么帮有学习问题的孩子,有人问该怎么对待有问题的配偶,还有人问该怎么帮有问题的朋友,没有一个人说,我自己有一个苦恼,该怎么办。这些提问者似乎在说,我的生活很痛苦,但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我有问题的孩子、有问题的配偶等造成的。他们要是改变了,我就幸福了。

有的女士不幸嫁给了酒鬼或赌徒,整日为此焦虑,渴望丈夫发生改变。然而,许多心理医生发现,一旦她们的丈夫经过心理治疗后,酗酒或赌博的程度大大降低,这些女士会无比焦虑,会做一些微妙的事情,阻止丈夫彻底健康。原来,这些女士的自我价值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不断指责并帮助有问题的丈夫,一旦丈夫真的没问题了,她们会手足无措。

答案很简单,她们最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丈夫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反省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这经常是“有问题的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和“渴望改变爸爸(或其他重要的男性亲人)的小女孩”。假若这个内在关系模式不发生改变,那么这些女士的命运就不会发生改变,她看似渴望丈夫变成一个健康的好人,但只是在渴望这个改变过程而已。丈夫不能彻底变好,丈夫应该永远都有比较重的问题,这样她才能将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完美地投射到她与丈夫的外在关系上。(武志红)

编辑:王楠

上一篇定期看牙医 有益牙齿健康还可防肺炎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