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再次引发国内外关注: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启动仪式上,军委联合参谋部、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13家军队单位,在这里挂牌成立联络处。舆论评价,这在机制上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军地双方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可谓关键的一招。仅3年多时间,就靠速度与激情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淀之路”。
1
破冰 打消基层部队的顾虑
不能“大门敞开小门紧闭”
在民营企业家季会现看来,那一天无疑是一道“分水岭”:2014年9月5日之前,他带着服务军队的激情走访部队,大都吃了“闭门羹”;之后,他和同事们走访部队,几乎处处受欢迎。
正是那一天,在海淀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季会现当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8个总部设在辖区内的军工集团一起加盟,另外4家考察后也迅速展开合作。
变化为何如此大?“十几年前军队停止经商,去年2月又全面停止有偿服务”,一位基层部队领导坦言,“与企业打交道,我们确实有些拿捏不准。”对此,海淀区区委书记崔述强的回答耐人寻味:“战场中有市场,市场中有国防:军队不经商,但不能不懂经济;军人不炒股,但不能不懂市场。”
军民融合如果上有国家战略、下无具体行动,无疑“大门敞开小门紧闭”。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以非官方组织+专业化运作方式,开启“破冰”之旅,军民融合在海淀风生水起。
2
培土 别把融合简单化理解
坚持“先学走路再学跑步”
2016年7月4日,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迎来空军指挥学院空军团级指挥班后勤专业学员。双方围绕军民融合组织专场交流,拉开海淀区相关产业与军兵种间专题对接的序幕。
此前也曾走过弯路。一次军民融合项目对接,海淀区一位领导看了军方名单,有些不解:部队来人几乎清一色分管双拥的副职,业务部门领导极少到场。原来,大多驻军单位以为召开双拥座谈会。这给军地双方以警示:真正迈开军民融合的大步子,必须尽快告别那种简单化理解,不能把军民融合与传统双拥简单划等号。
“干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还是先学走路再学跑步吧!”海淀区区长于军如是说。军地联合行动,从梳理区内资源信息做起,建立军民融合资源数据库,坚持定期发布《海淀区军民融合资源目录》和《“军转民”“民参军”技术和产品推荐目录》。说及这些,民营企业家施永才赞叹:“有了融合的土壤,才能长出融合的树,结出融合的果。”
3
播种 用融合的思维看世界
民营企业家走进国防大学
在国防大学课堂上,民营企业家柳培虎第一次听到英国《商船法》有关内容时,顿感新鲜和惊奇:新建造民船的设计必须保证“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能方便、迅速地改造成适合国防需要的军事运输和支援船只”。
他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如果不呢?教员的回答就4个字:不予出厂。柳培虎第二个疑问接踵而至:因征用而造成的亏损怎么办?教员的回答还是4个字:国家补偿。
2015年1月18日至23日,经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协调,40名民营企业家首次走进国防大学,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金一南、徐焰、李莉等一大批名师应邀登台授课。截至去年底,这样的培训已举办3期,120多名民营企业家在这里激发“奇思妙想”,聚智“融合共享”。
而今,他们个顶个像柳培虎一样,被业内外誉为“军民融合高端人才”。海淀区副区长李长萍说,企业家们经过系统培训,养成了用融合思维看世界的习惯。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鲁鸣评价说:“我们播下的只是一粒种子,你们的实践才是参天大树。”
4
收获 “积木式”创新风头正劲
“一体三园”提供参考答案
这真是一种令人惊讶的速度和效率: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立不足3年,已有200余项军民两用成果转化落地,他们还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产业园已搭建包括金融、科技、社会等在内的3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平台。
实践中,困扰各地的是军民融合发展普遍存在三大难题。解决难题的“海淀答案”,得益于决策者们下决心创建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一体三园”,这给各地提供了参考:“民参军”热情高、层级低,怎么办?做产品供应商,更要做成熟技术供应商。军工企业改革难深入,怎么办?做平台、武器提供商,更要做作战能力、作战体系提供商。产业园同质化严重,怎么办?定位突出差异化,发展寻求互补性。
“长期靠规划、中期有计划、短期有项目,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层次。”海淀区四季青镇党委书记苏国斌说,军民融合“海淀之路”,说到底就是“积木式”创新。企业家们称,置身其中,每家企业都像一块积木,长短大小各有用途,穿插替补都是贡献。(王燕敏 张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