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套路”:独立思考是教育根本
一道语文连线题:“细细的小草”“青青的柳枝”,错误;“青青的小草”“细细的柳枝”,正确。4月7日,拿着孩子的语文试卷,看着被断然扣掉的两分,在媒体工作的杨女士十分无奈。“怎么跟孩子说呢?其实我觉得孩子的答案不但正确,而且很美。”
她把自己的困惑发到一个媒体人微信群里,引发了大家共鸣。有的支招,教育孩子“家里、学校‘两张皮’,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按老师标准答案来”;有的抱怨,“我有一篇小文,被收进上海试卷,结果阅读理解我都做不对”……
在一些家长不满的同时,老师也有“吐槽”。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向记者“诉苦”,她只要让学生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就会发现班里的学生几乎全都病了或是摔了跤,然后爸爸背着他们上医院。
“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一位专家举例说,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有直接关系。
一篇课文偶有“不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遁入“套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乃至习惯于“作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怎么丧失的?从“细细的小草”“青青的柳枝”中,恐怕可见一斑。如果孩子们的独立思考在“标准答案”面前屡受挫折,长此以往,谁还敢“独立思考”呢?
课文“假不假”的问题,还要结合时代性来看。现在的中小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发现事实真相不费吹灰之力,面对这些学生,语文教学岂能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课文改编,鼓励学生寻找正确答案,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插图里,宋朝官员着紫衣,为什么是紫色?让学生课外拓展,使语文书里处处皆学问,不比“一认真就尴尬”好吗?
另一方面,对这些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绝不可“自说自话”,而要格外重视学生的接受习惯。假如我们为孩子们虚构出一件完美的“真人真事”,并力图使其信以为真,万一被识破,教育引导效果恐怕只能适得其反。
有专家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别让“标准答案”成了孩子创新、思辨能力的“磨刀石”,这不仅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