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
把港珠澳大桥当艺术品来做
“让子弹飞一会。”林鸣反复念叨这句话,或许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这位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经理、总工程师内心对工匠精神、对极致的追求。
你会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水泥墙?林鸣用“玉”!不,他不仅是形容,而是追求。在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入口都有三道16米高、200米长的水泥墙,光滑如镜。再看牛头岛预制件厂的5万个小构件,精致如瓷。
要把巨大的土木工程当作艺术品来做,林鸣总是自己为难自己。
沉管深埋,世界性难题,没有先例。林鸣的团队用了近1年的时间反复研究论证,在希望和失望中度过一夜又一夜。灵感来自某天凌晨,但“半刚性”沉管的想法却备受质疑,内部担心“过度创新”带来风险,外国权威专家担心中国尚无能力“创造一个新的结构”。但林鸣坚持认为:“‘半刚性’是一种科学的解决办法,如果不坚持就没有尽到责任。”最终,6家专业机构的分析计算结果证明林鸣想法的可行。
“我能不能做得更好?”要知道,技术已到极限,再进一分都难。沉管沉降控制在30厘米是正常值,合同规定20厘米,已是难上加难。“我们为什么不再突破一下?”这股拗劲,让港珠澳大桥的沉管沉降控制在10厘米以内。
林鸣一直崇尚工匠精神、铁人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铁人精神是拼搏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永无止境的探索。”从最初接受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任务到今天,林鸣团队的技术创新64项,获得发明专利400多项,而其中许多创新来自他们对蛛丝马迹的洞察。E20节沉管安装对接后的第20天,回淤突然猛增,此后每天回淤10厘米-20厘米。其实,沉管已成功对接,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林鸣对回淤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可他心里就是留不下一丝疑虑,“是不是我们判断有误?”他们立即开展了半年的纳淤机理实验,“证明我们以前的判断是错的,淤泥不是漂在表面的,基槽石头的空隙能容纳很多淤泥。”林鸣的问题又来了:“能不能在50米的水下把石头空隙的淤泥清了而不动石头呢?”这似乎是异想天开,全世界没有任何一项工程,没有任何一台机械可以在碎石间清淤的。上海振华重工用了4个月完成了这项“奇葩”任务——世界上第一台深水碎石基床整平船诞生,作业水深可达60米,清淤精度误差小于4厘米。
它甫一出生,任务就来了。E22节沉管回淤2000平方米,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深水碎石基床整平船上阵仅4天即凯旋。“这样的困难我们都能解决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探索和解决难题对林鸣这样的有志者来说,是兴奋和愉悦。
林鸣常对他的团队说:“深埋沉管历史性地摆在中国工程师面前,我们不能在中国的超级工程上留下任何遗憾。”直到今天,他仍如履薄冰:“1米不通,一切都是零!”
记者 林丹 李国辉 马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