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谣言”为何屡辟屡传?
广州日报 2017-04-18 09:49:47

甄别“爆文”要多想多听多看多问

专家指出,食品安全谣言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快捷、广泛,造谣者善于利用受众心理造势、借势,导致食品谣言不断翻新。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从微信文章到短视频,谣言传播渠道和方式也在不断更新。

在小道消息面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不少人的心理;一次善意的转发,往往无意间成为谣言传播的推手。究其原因,对食品信息缺乏及时的科学解释,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为谣言的肆虐提供了土壤。

专家呼吁公众警惕朋友圈中的不实消息,关注权威机构的信息发布,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指出,公众在面对食品信息时,应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

“辟谣力度越大,谣言舆论场的净化速度就越快。加大打击谣言的威慑力,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说。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司长颜江瑛强调,食药监总局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让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人士、相关企业、新闻媒体和公众形成合力,“五位一体”击碎谣言,共同织密甄别、抵制谣言的免疫网。

信息公开是遏制谣言传播的利器。据了解,食药监总局近年来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增加重点信息展示强度,强化信息查询服务功能。食品药品安全抽检信息现已做到“周周抽检、周周公开”。

苏婧指出,在应对谣言上,企业作为食品谣言的直接受害者,应积极主动开展科普,尽量将谣言传播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还要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造谣者付出代价。

理性看待添加剂 不要迷信“零添加”

据新华社电(记者宋晓东)在河南特色农产品·食品论坛上,食品加工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加工的必需品,国家对此有严格标准规定,消费者应理性看待食品添加剂,不宜过度夸大其副作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表示,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但一些错误的信息,严重夸大食品添加剂的副作用,导致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出现排斥心理。刘治说,国家对添加剂的类型、用量都有明确规定,个别企业在宣传中抓住消费者心理,宣传产品“零添加”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的,食品添加剂不应被妖魔化。

国内知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文雁君表示,目前国内食品添加剂行业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世界其他国家共有5000多种食品添加剂,而我国仅批准生产使用其中的2000多种。

刘治介绍,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食品安全抽查合格率达到96.8%,全国4.2万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编辑:伟霞

上一篇蒙牛嗨milk牛奶宠博会现场受热捧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