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新方向 “伴随诊断”助力肺癌精准医疗
羊城晚报 2016-09-28 16:59:42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高居首位,每年肺癌新增病例约73万,严重危害大众健康。日前,记者在第十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6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了解到,精准医疗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而“伴随诊断”作为精准医疗的基石也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肺癌诊疗领域,通过伴随诊断对肺癌患者进行分类,从而实施更安全、有效的靶向治疗。

伴随诊断+靶向治疗=精准医疗

由于个体遗传基因差异性的存在,针对癌症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也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方案”的传统治疗策略再也无法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个体化医疗已成为大势所趋。

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崔同建介绍,作为个体化医疗的主要手段,“靶向治疗”主要通过基因或分子的选择,有针对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而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

而作为一种与靶向药物相关联的体外诊断技术,“伴随诊断”主要通过检测人体内蛋白、突变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类型的疾病人群中筛选出最佳用药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医疗。

上海胸科医院病理科主任张杰指出,精准的伴随诊断结果,能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从而帮助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使患者有可能获得最大的生存益处。

先检测后治疗,优化肺癌个体化治疗

张杰介绍,根据肺癌组织的癌细胞病理特征,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高达80%,主要包括肺腺癌和肺鳞癌。约有7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并对放化疗治疗不敏感,导致死亡率高,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五年存活率仅为15%。

据了解,目前临床上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型肺癌,是具有明确的分子靶点及上市靶向药物的肺癌类型。“对于基因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而言,靶向治疗优于传统化疗。”崔同建称,“因此,精准鉴别ALK与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于靶向治疗策略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先检测、后治疗,利用伴随诊断指导靶向治疗,是当前肺癌诊治的最佳方案。

精准的基因突变检测是精准医疗的关键

精准的检测结果对于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筛选起着决定性作用。张杰介绍,当前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被誉为ALK融合基因判定的“金标准”,但其对操作和判读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FISH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在现阶段无法适用于中国肺癌患者的大规模筛查和诊断。所以,目前建议使用VENTANA ALK免疫组化(IHC)检测,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南方医院等均使用该项检测技术。

而对于EGFR突变,临床上任何检测DNA突变的方法都可以检测,但是样本质量、扩增污染、判读误差、操作失误以及DNA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影响EGFR突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据记者了解,目前珠江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使用EGFR基因突变检测,更好地做到“先检测、后治疗”,给肺癌患者最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编辑:王楠

上一篇秋季养生防燥 你不能错过这三款茶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