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读者踊跃提问
参与活动的医生们专心地为听众答疑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实习生 梁洁雯
通讯员 魏 星 黄月星
摄影/黄金凤 统筹/张华
金秋时节,乘着凉爽的秋风,9月21日上午9时,羊城晚报社联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举办的健康大堂活动——“好血管、好心脏,降压降脂是保证”准时开讲。心内科专家指出,步入中老年之后,血管内出现斑块,血管弹性变差。此时,如果出现高血脂、高血压有可能引起冠心病、心梗、室颤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如何保护自己的血管,让自己有一颗健康的心脏?专家们在现场给读者们详细讲述了各种实用的降压、降脂方法,教会听众们如何让血管保持弹性,减少对心脏损害。
A、高血压不治疗3-5年可出现冠心病
“一天之中,血压是不断波动的,比如说,我站在这里讲课,心情很激动,那我的血压就会比较高……”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黄建楷这样生动地向阿婆阿伯解释一天不同时段中人的血压是不断变动的。
为什么血压对血管、心脏很重要呢?黄建楷说,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无论心脏收缩或舒张,都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如果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符合两个标准或者符合其一就是高血压。
虽然大多数高血压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这不代表高血压对身体没有危害。高血压对人体主要威胁五个器官:大脑、肾、眼睛、血管和心脏。不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在3-5年内可出现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脑出血、脑梗塞、慢性肾病、肾衰竭、尿毒症、眼底出血、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症状。
黄建楷强调,步入中老年后,如果发现血压高,一定要想方设法降压,不仅要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心理平衡和适量运动,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药物,当然选择每日一次能持续控制血压的药物服用会较为方便,不宜漏服。
黄建楷特别提醒现场参加讲座活动的阿公阿婆,清晨是血压升高的危险时段,容易发生心梗、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因为此时处于昨日药效消退、今日服药前,血压控制不佳,很容易发生危险,高血压患者管理好清晨血压异常重要。因此,清晨服药是最佳时间,不仅可以避免晚上服药易将血压降得过低和夜间中风的风险,还可以让一些容易忘事的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服药。
专家强调,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坚持服用长效的降压药物。
B、降低坏胆固醇是防治心梗的关键
“人到中年,工作繁忙,身体越来越差,血压高,血糖高甚至血脂也高了。其实,很多问题都是病从口入,应酬多,吃出了问题,那如何从饮食上降低血脂,减少发生心梗的风险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平安在防治高脂血症讲座一开始的提问引起了现场读者的兴趣。
想要降脂,先要分清好胆固醇和坏胆固醇。陈平安指出,只有坏胆固醇才是心梗的“罪魁祸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是“坏”胆固醇中的“恶魔”,能导致血管阻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甘油三酯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关系;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好”胆固醇中的天使,可阻止血管阻塞。所以,需要长期管理好胆固醇,尤其是降低坏胆固醇的水平,这是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重要的一环。
陈平安强调,健康生活方式是控制“坏”胆固醇的基石,控制体重,在医生指导下,每天食用油20g,食盐小于6g,奶类(低/脱脂)250g,豆类30-50g,肉类75g,新鲜蔬菜400-500g,新鲜水果200g,谷类250-400g,蛋类3-4个/周。
陈平安建议大家采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3——5——7原则,即饮食3高:高纤维、高新鲜度、高植物蛋白;5低: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低糖、低酒精;吃7分饱。运动每天步行3公里;一周至少5次;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每/分钟。
陈平安提醒,仅仅依靠控制饮食来降低胆固醇是不够的,因为人体中的胆固醇只有30%是由食物摄入的,70%则是由身体肝脏生产的。如果饮食和运动治疗,坚持3个月都不能降低血脂,则需要服药,其中他汀类药物是控制“坏”胆固醇的首选,它能减少肝脏自己生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促进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
C、心慌、气促、胸痛
——心律失常的感觉
身体里最繁忙、最劳累的器官是心脏!它每天24小时搏动十万次,而且还节律整齐,频率是60-100次/分。然而,当心脏出现问题的时候,它的节律完全被打乱,心跳加快或变慢。此时,患者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最多见的是心慌,感觉心脏要从喉咙口跳出来了,还可以出现气促、胸闷、胸痛等,其实这都是属于心律不齐的表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震说,心律不齐分为心跳过快和心跳过慢。
(1)心跳过快
心房跳动过快分为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症状为心悸(胸口感到跳动)、乏力、晕眩、气促等,可由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心肌肥大等与心脏有关的因素引发,也可能是因为慢性肺病、甲状腺疾病等与心脏无关的因素导致。
刘震指出,因为心脏收缩太快会造成心脏输出血液不足,导致脑部和身体其他脏器缺氧,出现心跳加剧,头晕目眩,严重的可能失去知觉,甚至生命受到威胁,导致死亡。有数据显示,患有房颤的患者比没有房颤的患者中风危险的比例大5倍,死亡率则大2倍。
(2)心跳过慢
如果出现心跳过慢,患者会出现乏力易疲劳、气促、胸闷、头晕、突然间眼睛看不见、心悸和短暂性意识丧失等症状,主要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方法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但是,不是所有的心律失常都必须治疗。刘震提醒说,许多没有明显症状,不会危及生命的良性心律失常(如偶发房早、室早、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可以先观察而不必急着治疗。但是,有明显症状,24小时心电图发现了有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颤、频发室早、室性心动过速等),则不能掉以轻心,应该及早治疗。
记者手记
整场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气氛活跃,刘震主任谈心律失常,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少读者边听边做笔记;陈平安副主任则从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切入,贴近日常生活,提出高脂血症饮食预防建议,可操作性强,引发读者热情互动,答疑环节听众的手一直高举不落;黄建楷主治医师讲解用语亲切,时不时冒出的一两句粤语一下子拉近了与阿公阿婆们的心理距离,讲座结束之后大家还围着他咨询,迟迟不肯离开。
办一场讲座,做一场科普,看起来事小,但其意义甚至超过多次治疗。目前,医疗技术发展很快,但很多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也未降下来,说到底还是预防医学做得不够。在记者看来,科室里的主任、副主任和主治医师组织成梯队,带动年轻医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与患者深入交流、沟通,久而久之便在医院里形成一种大健康的模式和氛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坚持这样做下去,2030年“健康中国梦”就不会病人越治越多、医疗负担越来越重、更不是医患矛盾越来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