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日前,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国记协联合发起并指导的中国首部骨质疏松防治主题话剧《爱不迟疑》上演,骨质疏松再次成为话题焦点。
数据显示,中国骨质疏松患者数量接近7000万,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这一数据还将继续攀升。在中国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直接费用高达1.5亿美元,15%-33%患者在1年内死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发骨折,椎体再发骨折风险增加5倍,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增加2倍,“曾经接诊过一个患者,只要一咳嗽就导致骨折。”
专家表示,骨质疏松的患者初期并不会有明显症状,但会出现骨痛、骨痛使患者活动灵敏度下降,弯腰屈膝等功能活动受限,增加患者卧床时间,骨质疏松后期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发生脆性骨折,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引起再发骨折,甚至导致死亡。
全程管理,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率可降近四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绝经年龄小于45岁的老年妇女,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慢性肾功能衰竭,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患者等等。
在骨科,面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数骨科医师只是负责骨折的治疗处理,对于引起病人骨折的原发病,例如慢性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认为并不是自己的“主业”,应该交由相应的专科医生来负责处理。
研究表明,我国骨质疏松患者在骨折前后骨质疏松检测率、治疗率偏低,以髋部骨折患者为例,在骨折前检测的只有4.3%。专家表示,欧美多个国家都建立了骨质疏松性骨折联合照护模式(FLS),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应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多学科携手,联合风湿科、肾内科、骨质疏松专科、骨科、其他内科等等一起参与,让骨质疏松高危患者、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及骨折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如何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全程接受管理,共同抗击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据美国的管理经验:采用FLS,可使骨质疏松患者的髋部骨折发生率下降38.1%。
据了解,骨质疏松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优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对象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需要补充足量的钙,应对生长发育的需要,强健骨骼,获得最佳的峰值骨量,年轻时积累的骨峰值越高,可供日后消耗的就越多,将来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也越低。二级预防的对象是针对有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出现骨量减少的人群例如35岁以上的人群,防止将来发展为骨质疏松。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如果从饮食中不能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大部分女性都会在绝经后开始骨量丢失。
市民每天摄入388.8mg钙,不到推荐分量一半
专家表示,如果真的患了骨质疏松,也不用过于紧张,通过长期合理的药物治疗和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
在调整生活方式方面,市民可以吃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不宜空腹喝牛奶,睡前喝杯酸奶,为了增加钙盐的吸收和摄入,有必要增加动物性食物,尤其是海产品,以补充高质量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
同时,要注意适当户外活动,有助于骨健康的体育锻炼和康复治疗,户外运动不仅能促进骨密度增强,还可以因为太阳的照射,增加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每日晒太阳20分钟左右,对骨质疏松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避免嗜烟、酗酒,适量饮茶和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香烟中的尼古丁抑制毛细血管形成和成骨细胞分化,酒精会抑制新骨的生成,两者都对骨量有着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防止跌到的各种措施,如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注意是否有增加跌倒危险的疾病和药物,增强自身和环境的保护措施,比如各种关节保护器等。
同时,还要服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的生理功能主要是构成机体的骨髓牙齿和维持神经、血液的正常功能,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承认每天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人群1000mg,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当补充足够的钙剂建议每天吸收钙1500mg,但是根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天饮食钙摄入量为388.8mg,不到推荐的一半,需要进行额外补充。目前市面上的钙剂种类繁多,主要有4类,分别是碳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和葡萄糖酸钙,它们各有长短,选择时应该选取钙含量高和吸收率高的产品。
此外,还包括摄入维生素D。成年人推荐剂量为200单位/天,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故推荐剂量为400-800单位/天。维生素D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剂量可为800-1200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