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全国两会果然历来都是热点集散地,“钱学森之问”已经在N次全国两会上被一再重提,今年两会又多了一个“潘刚之问”——“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首发此问是在2005年,据传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四年后钱老病逝,随后11位教授联名公开上书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此后,2010年至2014年间,每次的全国两会都要重提此问,今年两会前夕,中青网一篇《“钱学森之问”不能永远在路上》的评论,又使其重回热点榜。
“钱学森之问”了犹未了,“潘刚之问”又引发热议。根据媒体相关报道,发问“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的潘刚,是正在上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伊利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
据媒体报道,两会前夕潘委员被问及准备提案的内容,刚好他在准备“振兴实体经济”提案时,接触到大量调研数据和案例,也触发了很多思考:振兴中国实体经济,需要既有创新精神、又有追求卓越品质的企业家精神,就像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一样。可是,“中国的乔布斯在哪里?”“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没有培养出乔布斯式的企业家”?这些问题被媒体统称为“潘刚之问”。两会期间,他还在《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企业家需要执着于品质和创新》。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到,中国不缺少勤劳刻苦的优秀企业家,三十年来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要力量也正是这个群体。但为什么难以产生乔布斯这样能够推动产业变革的企业家呢?
潘刚委员的观点是,“中国的乔布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从中国“长出来”。
对此,笔者表示深度认同。想我等泱泱大国卧虎藏龙,不会没有“乔布斯”这样的“种子选手”。可是有了“种子”,就能自然而然发芽破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开花结果吗?
未必!
如果不是跟国际化接轨的“沃土”,而是特色的“厚黑土”,“江南为橘江北为枳”的剧情怕是很难逃得掉。如果是死海呢?或盐碱地、沼泽地,别说水土不服,恐怕再好的种子都发不了芽、破不了土。
发起此问的潘刚大概也考虑过类似问题。他觉得,要想培育“中国的乔布斯”,这片沃土得是企业土壤、政府土壤、社会文化土壤的优等集成品。他的建议也很中肯:首先要有扶持青年企业家创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家应出台财税激励、保护知识产权等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也要积极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的观点,在华为掌门人任正非那里也见到过。人家就敢放话:公司要具有理想,就要具有“在局部范围内抛弃利益计算”的精神,固守成规是最容易的选择,但也会失去大的机会!
正如中青网那篇评论所说,“钱学森之问”不能永远在路上;同样,也希望“潘刚之问”不要一直在路上。
万一遇见“中国的乔布斯”这样的好苗子,先大喊一声:你给我站住!然后再请他/她耐心再等一等,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