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3的癌症发病是因为基因突变
浙江在线健康网 2017-03-29 10:30:12

  【观点一】

  该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癌症的发生还与机体“纠错机制”失效有关

  “我们的细胞确实每天都在分裂,在分裂复制的过程中也确实会发生错误,这就好比哪怕是不管多么训练有素的士兵,也会有犯错的可能,这是无法避免的。换句话说,机体发生肿瘤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该研究忽视了一点,我们机体是有‘纠错机制’的,即,当DNA复制发生错误时,机体会对其进行修复,以保证DNA在复制过程的高准确性,换句话说,如果机体的‘纠错系统’能够正常运作,没有失效,那么,即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无法避免的错误,癌症也不会发生。”潘教授说。

  为什么机体的“纠错机制”会失效?滕教授表示,一方面与随着年龄的增长“纠错系统”功能减弱,DNA复制出错率增加有关,即,内因;另一方面与外因的推动密切相关,如,抽烟、喝酒、熬夜、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不良外因不仅增加DNA复制的出错率,也影响了机体“纠错机制”的运行。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本来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他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此时,若他还大量饮酒,吃霉变的食物,不控制病毒的复制,那么,他患肝癌的风险将会成倍增加。

  潘教授还打了这么一个比方,他说,如果把癌症的发生比作交通事故,癌症细胞好比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它们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如果这些车辆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交通就不会堵塞。然而,事实是每天总有那么几个或一部分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影响了交通秩序,对于这些人,我们一般会先有交警对其进行教育、批评,这就好比机体内的“纠错机制”。可当太多人违反交通规则,或者突然出现重大交通事故时,交警又一时半会儿处理不了,交通就会出现瘫痪,此时,癌症也就发生了。

  由此可见,影响癌症的发生除了DNA随机复制的错误,还与人们的遗传基因、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近年随着空气污染、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癌症发生率逐年上升、日益年轻化的原因,而这一现象用DAN随机错误复制是无法解释的,因为,从生物学角度而言,DNA随机复制错误率与年龄的增长是呈正相关的。”滕教授说。

  “该论文仅仅解释了DNA复制错误导致癌症的发生,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殊不知,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各种外因恰恰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潘教授说。

   【观点二】

  致癌基因突变并不等于致癌得癌症要有4个要素

  中科院遗传学博士王军一,他也是“壹基因”的创始人,专门研究基因检测疾病,包括基因检测肿瘤。

  王军一说,致癌基因突变并不等于致癌,这是两个概念。“这篇论文做的数据统计分析,分析的是基因突变的原因,而不是导致癌症的原因。”

  理论上来说,癌症几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但基因突变不一定能发生癌症,基因突变在身体里时时刻刻存在。

  从基因层面来分析,得癌症要有4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细胞分解次数。细胞不断分裂,细胞一个分裂成两个,每次基因都要进行复制,分裂得越多,复制次数越多,就越容易出错。

  什么情况导致细胞分裂次数增加?比如炎症、感染、年龄增加、不良习惯的刺激(吸烟喝酒等)。机体受到伤害,每次修复都会增加细胞分解次数。

  第二个要素,每次分裂产生的突变基因数目。这个和遗传相关。不同的人,产生的突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先天性带有基因的缺陷,尤其是遗传性的肿瘤。比如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存在遗传性的情况。基因的不足体现在细胞每次分裂,细胞产生突变的数目远远大于一般人。

  第三个要素,人体有2.5万-3万的基因,现在已知的和肿瘤相关的基因有一百多个。有些基因突变发生在致癌基因上。

  第四个要素,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的失败率。免疫系统如果足够强大,哪怕发生了细胞突变,又发生在致癌基因上,免疫系统也可以把“坏分子”清除掉。

  王军一还说,癌症发生有三种大的类型:遗传性、家族性和环境。遗传性是指直系家属里有人得了某种癌,家族中其他人也可能患有同样的癌症。

  “遗传性倒可以说运气好或者不好。基因上有些人的不足多一些,运气不太好,有些人不足少一些,运气好。这个运气是父母遗传给你的。”

  【观点三】

  癌症的发生受综合因素影响

  浙江省肿瘤研究所研究员苏丹也关注了这篇论文。

  “随机发生的突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运气因素,因为无法预知。但这种运气,也是针对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而言。不同个体之间,这种运气也是平等的。”苏丹说。

  虽然人与人之间,干细胞分裂犯错的几率基本平等,但把犯错的干细胞重新“拉回正途”的能力却是不一样的。

  苏丹研究员解释,人体细胞具有DNA修复能力,可以将“犯错”的干细胞恢复正常,重新执行它原来的功能。“即便突变的细胞无法修复,机体还有免疫功能可以对付这些‘异己’,因此经常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抽烟、喝酒、熬夜,疾病的家族性遗传风险,或者易感基因,对细胞发生随机突变是刺激性的因素。而且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又会影响到DNA的修复能力。总的来说,只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苏丹研究员说,“因此,预防癌症还是很必要,很有价值的。”

  癌症可以预防吗?“当然可以。”苏丹研究员说,可从改变生活习惯、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性治疗等多方面着手。

  “这两个方面是我们能够监管的,比如环境因素方面,要避免损害DNA的化学物质、紫外线、电离辐射、病毒、抽烟、喝酒等刺激,有遗传性肿瘤家族史的人,可进行遗传咨询、风险评估,必要时可做预防性治疗。”

  英国癌症研究所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42%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当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癌症,也不等于就肯定不得癌,但可以降低患癌几率。

  如果得癌症是注定的那么至少要早发现早治疗

  姑且不论究竟是哪种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影响更大,潘宏铭教授和滕理送教授一致表示,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对远离癌症的死亡意义重大。

  “五年生存率”,大部分癌症患者对这个医学名词都不陌生,它是对癌症患者生存期评估的专业名词。潘教授表示,五年生存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恶劣程度,如果肿瘤仍处于早期阶段,且病灶较小,癌细胞无任何转移,此时只要积极治疗,患者的预后大都较好,相反,一旦肿瘤已经扩散、转移,患者的预后大都较差。

  “以乳腺癌为例,如果是早期的,肿块<2厘米,且没有转移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5%-90%以上,但如果是晚期的,且已出现转移,肿块又较大的,5年生存率可能低于10%。”滕教授说。

  如何早发现?潘教授、滕教授针对临床常见肿瘤,提出了一些建议——

  肺癌:45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至40周岁。

  乳腺癌:30岁以后每个月月经干净后的7-10天对乳房进行自检;40岁以后应定期去专科门诊就诊,必要时定期做乳腺B超、钼靶等。

  肠癌: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次数、形态、颜色等,要及时就诊,必要时做个肠镜;50岁以后应去医院做个肠镜,若结果正常可间隔三五年后再做,若结果异常,要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第二年再做一次肠镜。

  胃癌:长期有胃部不适者应及时就诊,必要时做个胃镜;45岁以上者每年应定期做个胃镜。

  肝癌:肝炎患者每年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做B超。

 

编辑:汪芳

上一篇三岁就会背很多唐诗 也可能是自闭症?

分享此文章:

推荐阅读

网站地图

资讯 新闻广州广东中国娱乐体育科技财富汽车房产健康食安生活教育图集军事文化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