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晖
当一个人生病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做出修复反应,每次生病反而能使免疫系统的功能得以增强。心理复原力,就是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能通过挫折强化。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显示,孩子能否从伤害事件中尽快恢复,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他是否和养育他的成年人有着一种坚实稳定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孩子和最初抚养者之间的互动,决定着他大脑的结构;抚养者对孩子的需求有规律地回馈,会帮助孩子的大脑建立起一系列的回路,这些回路建立起来以后,将表现为孩子的一系列能力:计划能力、自我监督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面对“困难”时,这些能力将为神经系统提供缓冲,减少负面影响。
相反,如果孩子和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是疏离的,其身体会将缺乏回应的这种情景看成威胁,引发压力反应。面对压力事件,孩子没有足够的技能处理,只能依靠“身体”去承受。如果压力反应重复出现,身体就会持续分泌压力激素,导致生理变化,影响大脑以及整个生理机能。这种变化可能让人变得抑郁、暴躁、消极。
研究表明,复原力强的人普遍具有3个特征:勇于接受现实,寻找生活真谛,以及能够灵活变通。在亲子教育中注重这3个特征的塑造,便能顺利实现提升孩子复原力的目标。
让孩子勇于接受现实。在幼儿尤其是婴儿的潜意识里,周围的人或事都理所应当无条件地尊重他的个人意志,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迅速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我调节。社会上流行的育儿书籍或者教育机构教授的做法是安抚并分散注意力,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短期行之有效,长期不利。沟通不应该局限于解决孩子情绪爆发的导火索,而应引导孩子接受、面对现实。
引导孩子寻找生活真谛。亲情、友情、爱情、事业都有可能成为生活真谛,而这些要素的养成终究离不开社交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有利于塑造孩子的意识倾向、心理特点和个性品质。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教班和幼儿园是培养社交能力的理想场所,也是提升复原力的起跑线。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孩子多结交同龄朋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己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学会待人接物技巧,自我控制不良情绪,充分体验社交乐趣。
让孩子能够灵活变通。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将会更加行之有效。多数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向父母们寻求帮助,父母们往往也都义不容辞地担当着守护者的角色,久而久之孩子们便不再愿意自己认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是越来越依赖父母们的帮助。然而,如果孩子什么事情都靠父母帮忙,一旦父母因故无法照顾孩子,那么孩子的处境将会不堪设想。因此,教会孩子随机应变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加重要。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专家)